延河畔的“太和山”又叫“清凉山”与对岸的“宝塔山”和“凤凰山”鼎立相望,这三山之间就是延安城了。古人云:“三山鼎力,太和为首”,这“太和山”上更是遍布着自隋唐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遗迹,位于太和山极顶,海拔1137米的莲花峰上的“太和庙”是陕北道教圣地,堪称“太和奇观”。
站在延河大桥附近,隔着延河远眺“清凉山”。
在清凉山“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广场右侧就是通往莲花峰的登山石阶。
穿过这个石坊就是宽阔的上山台阶。
清凉山景观的总平面图。
在半山腰的一个小广场上休息一下。
回望山下的延安城景色尽收眼底。
继续向上要沿着这条一眼望不到头、不足一米宽的石阶攀爬,栏杆外是陡峭的山崖。这“天梯”仿佛通天之路,置身其中只能是向上…向上…再向上!
天梯的尽头稍许宽阔了一些,也没有刚才的石阶险峻了,抬头可以看到远处的牌坊了。
有些斑驳的牌坊上书:太和胜境。
牌坊内“太和奇观”的石刻上有许多乱涂乱画,真的是有些可惜了!
石刻旁是“太和山道观”的简介和平面图。
“太和山道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炀帝大业三年,随后历朝历代均有修建。太和山道观在历史上虽多次经历兵火毁坏,但也是屡圮屡建,在明朝万历年间,太和山的规模更是达到顶峰,终于在1966年的那场浩劫中,“太和山道观”仅剩下了大殿石基和上山石阶这点儿残迹。
现在看到的所有建筑都是1985年以后陆续新建的。
这太和山的布局是不是像一只大鹏神雕。
继续前行的这段平坦的石路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
穿过这座山门就是“五龙宫”了,山门内供奉的是过往神和开路神。
门洞上方的射灯与建筑有些许的不协调。
1999年重建的五龙宫主殿。
五龙宫的两侧建有东西配殿。
五龙宫的东配殿依次供奉的是:山神、太阴、太阳、龙王、土地;
五龙宫的西配殿依次供奉的是:朱衣、蔡伦、禹王、张衡、葛洪。
从五龙宫后直上直下的通天石阶向上就是“灵官殿”了。
“灵官殿”两旁各有一座亭台。
站在亭台之上极目远眺延安城尽收眼底。
继续沿陡峭的通天石阶向上
再上一道天梯经太和门就进入道观了。
站在这一层再看对面的“宝塔山”和脚下的延安城。
抬头仰望,大门两边是“钟楼”和“鼓楼”,门楼上方是“观音殿”。
两边还有“孤魂殿”和“道士祠”。
进入这个门就是“太和山道观”了。
门口有一老道士收2元的门票。
进入道观,迎面是“真武祖师大殿”,大殿前东侧石碑上书“神灵之山”;西侧石碑上书“太和山”。
站在道观里回望“观音殿”和“鼓楼”。
“真武祖师大殿”的两侧建有“五祖殿”、“七真殿”等,有些新建的殿宇还没有油漆彩绘。
站在道观之中再次俯瞰延安城、宝塔山。
在“真武祖师大殿”的后墙上有道教朝拜礼仪的图解诠释。
近些年来新建了“三清殿”、“三官殿”、“娘娘殿”、“九曜星君殿”……
几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在“文昌殿”前烧香祈福学业有成。
从“太和山道观”的北门“玄武门”出来是一个小广场。
广场上的真武祖师铜像。
两层的办公楼后面山坡上有一“黑龙殿”。
广场南面1997年依山势修建的“太和山剧场”,每逢法会期间,会有一些专业剧团来此演出。
耀眼的阳光打在道观的墙壁之上。
新修建不久的“云水堂”。
广场北面连接后山的是一座“遇仙桥”。
时间的关系,后山的贵人峁就留作下次寻访吧。
从“云水堂”沿道观东面的步道下山,可以看到一排窑洞。
继续向下是“月老殿”、“三星殿”、“三皇殿”、“城隍殿”……
走马观花了这些神殿继续沿东边的步道下山。
东边步道的山门——“青龙门”。
走到山脚下的文化广场,夕阳已经快下山了。
在街头找了一家“陕北剁荞面”。
大碗的“油泼剁荞面片片”是不是很诱人。
走出面馆,已经华灯初上。“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将延安城带入了一个红色的海洋。
“太和奇观”约好了下次再来。
感谢您的观赏!
(2019年01月1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