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有这样一个繁荣富裕的社会,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这个社会的箴言是“共有、统一、安定”,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富裕快乐的,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他们除了工作之外,有许多的娱乐时光,他们可以和不同的异性任意的调情约会享乐,发生无需负责的性爱,而没有婚姻的约束。他们一有情绪上的波动,就会吸食嗦麻(一种兴奋剂),因此,他们无时不刻都是快乐满足的。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会衰老、也不会生病,即使死亡,也会快快乐乐的迎接它。但是,在这个社会里,一个人身份、个性、命运都是早已被安排好的,没有婚姻,没有家庭,也没有自我,人只是社会的共有物,喜怒哀乐全部都泯灭掉了,全部的观念都是被人为强加的。那么,你愿意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生活吗?
曾经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哪本书对你的冲击力最大,让你印象最深刻?”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对他说出了这本书的名字,“《美丽新世界》”。这本书在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中,就其文笔与其创作结构的完整度来看,我以为,是比不上的《1984》和《我们》的。但是,我的喜爱排名是这样的:《美丽新世界》>《1984》>《我们》。对于这三本书,我的阅读感受差异很大。读完《我们》后,也许是因为我阅历不太深,我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有一点茫然,不知所云,并没有品味出它的价值;读完《1984》后,直感受到恐惧与害怕,三天都处于寝食难安的状态中;读完《美丽新世界》后,我的脑子混乱了,什么样的感受都直冲向脑门而来,迷茫、彷徨、愤怒、羞愧、震惊……一股莫名奇妙的难受的情绪压在我的心口,教我好不难受!
我想说,《美丽新世界》是我在三部曲中最推荐的一本书,读完它,你也许会震惊于它描述的那个社会,与我们当今社会是如此的相似,而本书的作者赫胥黎在半个世纪前就可以预言到这样的社会形态,教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确是位高瞻远瞩的作家。对于这本书所描绘的所谓的“文明”社会的生活进行一个宏观上的认识之后,你也许会反思我们现代社会的所谓“文明的”生活方式。
《美丽新世界》这本书为我们展现的第一幅画面就是人类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对,你没有听错,在这个社会里,人类并不需要昏暗潮湿的产房、母亲痛苦的呼喊,以及父亲在门外焦急的踱步来迎接他的降生,他们是被制造出来的。他们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就连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制成品”。他们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自诩为“文明”的生活。
但是这个“文明社会”的平静稳定的生活,因为一个叫做“约翰”的“野蛮人”的闯入而受到了冲击。约翰与这些“人造人”不同,他有父母,而不是机器制造出来的产物。他自小与母亲琳达一起生活在“野蛮人”保留区,并在那里长大。他依然秉持着许多古老的精神与情感,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大多数是受到莎士比亚的启发而产生的(他唯一的一本书就是《莎士比亚全集》),当然,也受到了“野蛮人”保留区里其他“野蛮人”的影响。约翰偶然中与来到“野蛮人”保留区的“文明人”伯纳和列宁娜相遇,并对他们所说的新世界产生了向往与期待。在伯纳的计划下,约翰与他的母亲琳达来到了“世界国”的中心,伦敦。
然而,约翰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对新世界的文明的向往与崇尚化为乌有。他羞愧于这里的人们毫无廉耻的沉浸于色欲的享受之中,毫不顾忌的滥交,他以莎士比亚的原话斥之为淫羊色猴;他沉痛于母亲琳达一味吸食嗦麻而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耽于虚妄的幻想之中,最终在医院死亡;他悲愤于他心爱的列宁娜的诱惑他的种种行为,他愿意付出种种代价而得到她,与她缔结神圣的婚约,可列宁娜却只是想要得到他;他伤心于自己将之当成好友的伯纳利用他,为自己谋取名利。他没有受到这个世界的玷污,他说出了“价值不能由个别意志决定。价值不仅来自于胜利者中肯评判于尊贵身份,也来自于价值本身的珍贵!”
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最后约翰垂头丧气地想要离开时,在离开前,与世界国的总统穆斯塔法针锋相对的那段话。穆斯塔法以他的理由阐述了为什么新世界必须如此,而约翰则无法同意。他大喊:“可我不要安逸,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原罪!”穆斯塔法讽刺他:“其实,你是要遭受不幸的权利。” 约翰回击:“那好呀,我就想要遭受不幸的权利。” “还有变老变丑性无能的权利,患上梅毒和癌症的权利;食不果腹的权利,时常畏惧明天的权利,感染风寒的权利,被各种惊人磨难折磨的权利。”“我都要!”
约翰说的这段掷地有声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将它铭记于心,我会问问自己,我想不想要这些?会不会想要随着岁月的流逝丧失青春靓丽的容颜,会不会想要在生活中遭遇多重磨难,每一天都过得像现在这样孤独,会不会想要各种各样的病痛,到老时患上多种疾病的危险?会不会想要遭受爱的人不爱我的痛苦,遭受爱的人伤害我的折磨?答案是:我想要。我也会想要追求安逸幸福的生活,这是必然的。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我不会因为追求安逸和稳定,而忘记我作为人类根本的特性,那就是对自由和未知的追求。也许我以后生活得很辛苦,生活中有太多的琐事需要我亲历亲为,但我相信“有些卑贱活是通向神圣的,我们需要历经神圣的洗礼。”也许我的容貌会一天一天衰老下去,再过四十年后,我不过是一个两鬓花白的满脸皱纹的老太太,但我相信容颜不再,智慧却可长存。
赫胥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到也指出了他同时代的作家都没有看到的一点,那就是人类对于安逸稳定快乐生活的极度追求。人类正历经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之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不过就是人类无需再为生存与温饱做挣扎了。这在我们看来是很平常的一点,然而却不知道,其中蕴藏着多少灾难。我么无需为温饱而终日奋斗、不得休息,这会产生一种很重要的心理现象,无聊。是的,就是无聊。人们为了与这种情绪斗争,自然会想出不少的娱乐活动,排遣这种情绪。有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终身奉献于学术,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平庸而没有真正智慧的(虽然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特有智慧的,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再加上人类本身对于稳定与安逸的追求。一系列娱乐产业应运而生。大多数人花费了太多时间在这些活动上,赫胥黎指出了这一点,他说:
“一个社会,如果多数成员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当下,不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而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其它地方————只留心无关紧要的运动与肥皂剧、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幻想————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抵御操纵者的入侵。”
来源作家赫胥黎名言
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这个新世界里,体制而不是人性——即便是人性之恶——决定一切,世界国强调的提高效率,正是体制而不是人性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威尔和扎米亚京所阐述的仍为人性之恶,而赫胥黎笔下的善恶早已消失,人性被彻底的抹杀!这就是为什么最终那么像人的那个“野蛮人”约翰会自杀的原因,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他必死无疑。
对于这本书,我不愿再多说什么了,它使我感到惊颤,我只愿本好书也能惊颤他人的灵魂。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关于本书所阐释的“同一性”问题,即消失了个性差异的问题。在此引用弗洛姆的一段话较为合适,大家见仁见智吧。
“心理健康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病症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朋友。有病症说明有冲突。有冲突说明,许多生命还在为平等和幸福而斗争,身患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是最正常的人。许多患者属于正常人,因为他们完全适应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呼声在青年时期就被压制了,他们不是绝对意义的正常,而是适应极度病态社会的正常……如果他们属于真正的人类,就不该适应那样一个社会,而事实上,无数“病态”的正常人却生活得无忧无虑——他们仍沉浸于“个人自由”得幻象中,却失去了许多个性。他们的顺从演化为同一性。然而,同一性与自由是无法并存的,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也是无法并存的。”
来源:心理学家弗洛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