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读李笑来老师的《韭菜的自我修养》一书。
10、更可怕的是不计成本的冒险
上一节我们说韭菜们最喜欢冒险,而实际上韭菜们更可怕的是不计成本的冒险。他们不会算术,或者说没有想到过应该计算一下。
计算什么呢?当然是回报风险比。比如: 有人向你借100块钱,他愿意到期还给你110块,这时回报风险比=(110-100)/100(风险是那人跑了损失100块)=10%,这个比率怎么样,说实话很低。
再来举个交易的例子:你看到某个标的,现价20元,你猜它有可能会涨到22元,于是你用500元购入了25个单位。此时回报风险比=(22-20)*25/500=10%,这个比率也很低。然而你肯定不是真正的傻瓜,你一定会设个止损线,如果价格跌到18元,无论如何你都会卖出。这时回报风险比=(22-20)*25/500-18*25=50:50=1:1,结果怎么样?这跟抛硬币赌正反面的概率一样,折腾一圈,什么都没赚到,那么有什么意义呢。更何况任何交易都还要有手续费,这样一来肯定还是亏的。
所以,要想摆脱韭菜的宿命,要学习,不是学“打探小道消息”那一套,而是要学会去计算回报风险比。
11、止损线究竟如何制定才合理
实际上,不仅有“止损线”,还有“止盈线”,那么我们先来说止损线应该如何制定呢?这里有个很靠谱的因素: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你可以估算一下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如果日常波动幅度是25%,那么你的止损线(最大可忍受亏损)应该比25%更高,比如40%,因为你要考虑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剧烈的交易市场里的风险,“做更坏的打算”永远比“盲目乐观”更靠谱。
然而,韭菜们不是这样想的,初入场的韭菜为了吸取前人的教训,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铁律”:不要太贪心!轮到他们要设定止损线时,头都大了,不愿意去分析思考,最后根本没有去计算,在“不要太贪心”的心理作用下,完全凭“韭菜直觉”来定止损线。比如,在交易日常波动25%的交易标的上,把止损线定在10%或者20%......
结果,由于他们把分母一厢情愿地降低了,哪怕很少的收益看上去却是“很高的回报风险比”,事实上如果仔细算一算就会知道他们的交易永远是赔本的,而懵懂的韭菜却毫不自知,还在不停地抱怨“我为什么又被割了”,唉,可悲。
12、频次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提到这个,想起了前段时间POP里面的一道问答题:“据数据统计,股市交易越频繁普遍亏得越厉害,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很多人都答题了,而且都挺专业的。
除了设定止损线,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要考虑,就是究竟该以什么样的频次去交易呢?前面我们学过了,所谓的交易,根本就不是“零和游戏”。但不可否认一点,交易频次越高,交易越是接近“零和游戏”。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交易手续费累积,累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但韭菜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智商和体力完全可以打败手续费,事实是当交易频次越高的时候,回报风险比很难变高,而是变得越来越低。
所以,韭菜想要翻身,只有一条路可走:降低交易频次,降低降低再降低。当你尝试着主动降低交易频次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其实相当于你主动提高了回报风险比,因为你在没有改变分母(风险)的情况下,主动提高了对分子(回报)的预期。
很多韭菜频繁交易,喜欢不停地追涨杀跌,其实这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越是频繁交易,出错率越高。实际上,在交易市场里,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所以,降低交易频次的本质,是拒绝抛硬币,坚持逻辑推断。
风哥读书笔记,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