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买iPhone而卖肾的;
为买奢侈品愿以初Y交换;
为买iPhone 卖S;
为买iPad,辱骂并暴打自己的父母;
………
这些可怕的故事,时有发生。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们不禁要问。
书中解释道:
iPhone、ipad都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丧失爱。这样做事的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非常低的,苹果产品在他们心中等同于幼儿睡觉时离不开的公仔,只不过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需求和力量远大于幼儿。
这段话实在是精辟。
客体对应的是自体,即“我”自己。客体,指的是与“我”建立关系的其他人或万事万物。对于每个人来说,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客体,而承载母爱的其他客体即是过渡客体。通常是具有某种妈妈特质的事物,如小枕头或小毯子。常见到一些小朋友很钟爱一个枕头或毯子。因妈妈和宝宝曾经一起用过,有妈妈的味道。
孩子迷恋这些东西,其实是想抓住母爱的味道。
母爱是什么?
孩子饿了,母爱借助妈妈的乳房来传递妈妈的乳房就成了过渡客体。
孩子渴了,妈妈用奶瓶喂他水喝,那奶瓶就成了过渡客体。
这样的情形无数次发生,量变引起质变,有一天孩子会悟到,母爱并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他,母爱是无形无质的。有了这样的领悟,孩子就会放下对过渡客体的执着,或者说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的执着。这样的孩子安全感十足,他们懂得灵魂的真实存在。
相反。假如母爱的累积不够,这一领悟没有发生,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
像一些毛绒玩具,孩子小时,它会陪伴孩子,充当孩子的假想玩伴儿。健康成长的孩子对这些毛绒玩具很有感情,但他们不容易痴迷。而那些过度痴迷于这些毛绒玩具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儿时获得的母爱太少。所以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迷于母爱载体。
既然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是给孩子买东西,而不是陪伴与细腻的关爱,那么孩子就没办法发展到灵魂层面的爱,而是会执着于这些东西。先是很小的要求,如糖、小玩具,最后就发展成手机,电脑乃至其他。
体会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若体会不到灵魂层面的爱,就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
所以母亲对孩子真正的爱,得花时间与精力,得有心。如果只有物质,没有灵魂,那就像一场交易了。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望的。他们看不到灵魂的存在,不知道自己的尊贵。身体算什么?肾算什么?我只看到我的需求。心爱之物到手后,满足感也很快烟消云散,会有继续的渴求,比方说再新款的iPhone等,无止无休…
想要改变的核心是要知道,孩子们缺的不是物质,缺的是爱,是被用心的对待。
如何给予孩子充足的爱?
要给予孩子稳定的安全感。三岁前,妈妈应作为孩子主要的抚养者,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妈妈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绝不是完“任务”似的抚养。否则,无形无质的母爱就很难传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