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1.上海,女中学生集体援交,最小者不到14岁,最大者不过18岁;安徽,17岁小伙子为买iPad2而卖肾;网上,90后女生在微博上留照片留电话,愿以初夜换iPhone4;广州,16岁少女为买iPad2,辱骂并暴打妈妈,被妈妈失手闷死。这些故事是真的,但却如此可怕!!!但其实iPhone、iPad都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丧失爱,就要摧毁剥夺了他们被爱感觉的那个客体。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非常低的,苹果产品在他们心中等同于幼儿睡觉时离不开的泰迪,只不过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力量大于幼儿。
2.客体对应的是自体,自体即“我”自己,而客体即与“我”建立关系的其他人乃至万事万物。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客体,而承载母爱的其他客体即是过渡客体。
3.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着于母爱载体。既然母爱表达爱的方式是给孩子买东西,而不是陪伴与细腻的关爱,那么孩子就没办法发展到灵魂层面的爱,而是会执着于这些东西,先是很小的需求,一颗糖,一串糖葫芦,一个玩具,最后则发展成手机、笔记本电脑乃至其他。
4.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但若体悟不到这一点,灵魂层面的爱就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这总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换我渴求的。
5.溺爱不是孩子的答案,狼爸虎妈更不是孩子的答案,答案在于心,在于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