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实
十年前,我的老板向我们一干新人大谈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我们私下嗤之以鼻:还不是为了想让我们多加班?
三年前我去采访一位当地著名企业家,他对自己的创业过程寥寥数语带过,说得最多的是“学会享受生活”的企业文化,我若有所思。
去年,公司新来一批新人,有几位平常看着挺努力的都没过实习期。
HR小姐姐给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私下和我们说“只会努力的人,公司并不太愿意要这样的人”。
若十年前,我会觉得这个理由很荒唐,可现在我很赞同HR的择人标准。
努力不好吗?从小我们就被各种“要努力”的鸡汤灌输思想,努力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标准之一。
努力没错,但往往我们把努力当成了目标,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为努力而努力,甚至迷失了自我,结局总是差强人意。
我们经常这样拷问自己的灵魂:
我那么努力,为什么领导还不满意?
我那么努力,为什么领导只看到别人的成绩?
我那么努力,为什么还过得这么差?
其实,努力是一个最没有门槛的事,人人都可努力,但不是人人都会努力,而有些人却只会努力,这样的人往往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所以很多企业并不太喜欢只会努力的人。
只会努力的人往往是一枚定时炸弹
去年,万达高管徐毓不堪工作压力跳楼身亡,引起全网震动,万达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后来得知,自从被调任万达茂,筹备开业事宜,徐毓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项目上,搬到了离项目近的房子里住,大年三十都只回家吃了一顿饭,她的女儿说已经很久没见过妈妈了。
这样努力的结果却迎来了上司的批评。
在开业三天的公司会议上,因为没能完成业绩,她被点名批评,下午又被人事约谈施压,徐毓气愤道:“我不干了”,之后失联。
在一本畅销书上看到一句话:“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做事后期盼成功,而从没有预测失败的可能。”
深以为然。
其实越努力的人,越是有更大的期望,一旦结果与努力不成正比,则很难接受,往往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给企业、给自己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前不久,华为因HR胡玲的一封贴子《奉劝各位兄弟,不要相信HR,他们没有诚信》而陷入舆论纷争。
从帖子上看,胡玲工作兢兢业业,真正为职工考虑,不辜负企业付自己的薪水。
然而努力的胡玲遇到偷奸耍滑的上司和同事,理念不同,屡屡摩擦,最后导致胡玲愤而辞职,怒发帖子,影响颇大,任正非不得不出来做回复。
为企业真心实意地努力工作,是企业求之不得的事,然而很多时候引爆企业的也正是这些人。
他们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当预期与自己的努力不匹配时,随时引爆,伤敌一千自伤八百。
他们的努力难道错了吗?他们错的是对努力的认知。
努力并不一定有回报,有时候努力的回报是有延迟性的。
如胡玲,她的认真努力,在当时看来并未给她带来实质性的回报,但有软性的回报,就是她自身能力的提升。
她努力过的路,每一步都算,一定会成为她之后职场上的底气。
如此,面对职场的不平,就会有更清醒的认知。
有时候你所谓的努力只不过是份内的工作。
人之所以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实质上都是为了弥补能力上的缺陷。
当你的努力并未给工作带来质的变化时,那就是一种份内的努力,这种努力再多都是为能力补仓。
做份内的努力,却幻想过高的预期,是那些只会努力的人最大的思维误区。
只会努力的人往往越努力越糟糕
其实,当你能力不够时,是很难只靠努力实现补救的,相反此时你需要停下努力的脚步。
认识有一位朋友,能力出众,但8年里却跳槽了6次,你以为她一定越跳越遭,而情况却恰恰相反。
我们还在苦逼地同领导同事江湖论剑,她就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开了工作室,实现了工作自由。
我向她讨教心得:莫不是因为跳槽的原因?
她说:“是,也不是。跳槽因人而异,并不值得推荐。但我也确实受益良多”
她讲了自己的感悟。
跳槽起初是为了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但经过两次跳槽后,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每次在失业期,我的思想都会提升一点。
比如我从乙方策划跳到甲方做策划时,中间两个月待业在家,突然发现之前很多策划上不懂的东西竟然一下子融会贯通了。
可以说跳槽后的能力基础是在待业时领悟提升的。
而当我开始一段时间的忙碌工作后,发现能力开始退步,明显跟不上工作的需求。
这个时候,我会选择“闭关”一段时间,给脑子一个思考的空间。
她说:“只努力不思考就如同收集了一堆材料在脑子里,却没有粘合剂,永远是散的,思考就是那个粘合剂,能让你的材料塑造成型。”
想起《成为极少数》中一句话:
成长只属于那些愿意长期思考的人。
刚毕业时,我们二百多名新人一起进行分队入职培训,每个队都想赢,每当老师开始一个环节时,大家就争先恐后的开始做,却总是忙中出乱。
有一队,每次都做得很慢,却得了冠军。
他们队长说:“不是我们聪明,而是你们没思考。老师说了规则,你们还没领会就着急去做,没有规划,做得再快再多,都没结果。”
努力前先思考方向和规划,努力后再思考得失和经验,远比你只埋头努力成效强百倍。
《乌合之众》中说:人是懒地去思考的。
因为思考最昂贵的努力,只有在思考后的路上去努力,才是最有价值的努力。
学会生活再努力
工作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工作出色的人大都是会生活的人。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平时走路的时候喜欢带纸和笔,因为他认为散步能让自己产生很多好的灵感。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特性是对新奇的刺激产生本能的兴奋感。
换句话说当我们工作久了,要适当“换换脑子”,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刺激工作中的陈旧思考,这种碰撞往往给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跨界发展的黄磊,唱歌、教书、演戏、做编剧样样皆通,他曾经劝诫谢娜说:“你的生活阅历过于浅薄”。
在黄磊看来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会限制你的发展。
而事实也确是如此,黄磊热爱生活,爱烹饪,喜欢家庭生活,他总是将生活的感悟运用到工作中,从喜欢烹饪到成功发展美食事业“黄小厨”,可以说生活成为黄磊事业发展的的源泉之一。
学会生活的人,不会将所有期望压在工作上,处理问题就会更加从容。
工作不顺,生活兜底。
试想,万达的徐毓如果能有更好的生活寄托,面对领导的责问和人事的压力,就更能看开、放下,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哲学家罗素说:“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生活,是工作最大的后盾,没有生活的人,面对工作压力,脆弱地不堪一击。
梁实秋曾经说过: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更好地生活也是为了反过来更好地工作。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活成了为工作而生活的样子。
努力,努力,再努力,已然忘记了努力的初衷。
以至于总是把自己忙的如同一只陀螺,即使当时基础很好,几年后也会被忙碌的工作掏空,无法进一步发展,直到受到领导的批评责问,进而怀疑自我,最后连生活都搞得一团糟。
得不偿失,心急忧愤。
真心愿每一位奔波在生活道路上的人,努力的同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顾自己的内心,思考前行的方向,于纷扰杂事中缕清源头,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愿你努力必有回响,有工作也有生活。
作者简介:秋实,富小书的人,富书专栏作者,一名喜欢读书写字的80后。历经青春年少的不可一世,如今正琢磨着中年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