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家长的“焦虑病”

中国家长的“焦虑病”

作者: 花间精凌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07:51 被阅读0次

孩子的大部分缺点,都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

有些家长的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父母的预设目标的想法,可他们仍然焦虑。

为什么呢?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家长的心里话——

1. 抱怨不听话

“我就没见过这么不听话的孩子!

不许他吃零食,他偷偷吃;不许他看电视,他偷偷看。现在还学会了说谎,明明偷吃了薯片,还在口里嚼呢,竟面不改色地说‘我没吃啊’。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2.抱怨性格内向

“他明明认识这个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边了,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

都拿起人家的乐高一起玩了,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

这可怎么办哪?内向的孩子多吃亏啊!”

3.抱怨不爱学习

“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没有,无论什么特长班学了一两次就不愿意去了。

唯一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游戏,手机夺也夺不下来。

这将来上学了,难道也要把他送去电击治网瘾吗?”

其实,这些家长不仅不用焦虑,反而应该恭喜自己:孩子是我亲生的,不是机器人生的!

请你想象一下:

如果孩子3岁就能捧着《唐诗三百首》反复吟诵,4岁就坐在桌前做数学题;

你给他报兴趣班,他就欢天喜地地练到钢琴五级、围棋九段;

你让他不吃薯片,他就不吃薯片

······

那你生的还是人类宝宝吗?

其实,这些貌似很严重的“缺点”,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比如,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在一起不交流、各玩各的并不是因为性格内向,发展心理学称其为“平行游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再比如说谎。

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但还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

所以,当看见孩子吃薯片而孩子说“我没吃”时,并不是孩子在说谎,而更可能是在想:“糟了,我希望妈妈没看见我在吃薯片。”于是就脱口而出:“我没吃薯片。”

孩子并不是要故意骗你,而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

再过一段时间,孩子或许会说更能自圆其说的“谎”了——

你也应该暗自庆幸,因为这说明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提升了,能猜到别人的想法,开始和你进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智力竞赛了。

我当然不是鼓励、纵容孩子说谎,只是想劝慰各位父母,天底下没有从来不说谎的孩子。

尤其在孩子心理发展的早期,说谎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谎。

05

孩子就应该不理性、很贪玩

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个特点。

主管情绪的那部分发展得很快,所以孩子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一点儿不少,但主管理智(理性分析、决策、抑制冲动)的那部分发展很慢,要到20岁以后才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做事蛮不讲理、撒泼耍赖,不是因为他本性顽劣,更不是要故意和你对着干,而是因为他的理智脑尚未发育成熟,没有能力对各种冲动进行衡量与抑制。

要求几岁的孩子严谨自律、懂事讲理,和孩子刚学会走路就要求他完成5公里越野一样,都属于拔苗助长,危害极大。

其次,孩子其实是最爱学习的,因为人类是最依赖学习的一种动物。

人类不像小马,生下来就会跑,也不像小老鼠,出生一周就能自己找吃的。

人类宝宝生下来只会吃奶、哭和睡觉。

而人类最主要的生存优势——强大的大脑,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学习则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必要手段。

所以,人类大脑天生就进化得非常鼓励学习。

既然进化鼓励学习,就应该让我们非常喜欢学习才对,为什么今天一说起学习,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学习是苦差事”呢?

因为学习的方式改变了。

大脑的学习方式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万年前老祖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打猎、采集、求偶,而非现在的写字、编程、弹钢琴、学英语。

所以,凡是与远古时期相关的生活方式,大脑就比较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大多热衷于爬树、游泳、玩泥巴、过家家,还有傻乎乎地到处疯跑——

这些其实都是在学习如何解决远古时期作为一个成年人要面对的问题。

就在这瞎玩、乱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在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在快速搭建。

06

我们不必改正孩子所有的缺点

我的孩子做作业拖延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写这本书时也是各种拖延;

孩子在弹钢琴遇到一个挫折就要放弃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研究中遇到一个阻碍就轻易放弃了;

孩子在我们不给他买玩具而哭闹时,我就想起我自己,为了多年前未达成的一个心愿,至今耿耿于怀·····

区别只是在于,我比孩子的能力更强,所以他遇到的那些困难,在我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

“不就这么点儿作业吗?这一段钢琴是有点儿难,但一小时的功夫你都下不了吗?一个玩具就哭闹成这样,你还有没有出息?”

当我遇到写书、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不会这么责怪自己,却未曾想到作业、钢琴、玩具对于孩子的挫折,一点儿不比写书、研究、旧日遗憾对我的挑战小。

如果我可以轻易地原凉自己,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呢?

你不会有完美的人生,也就不该奢望有完美的孩子。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方面,这是大自然的奇妙设计。

更重要的是,他是你亲生的。

07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

邪恶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想象出一只充满暗黑能量的盒子,里面关了一只无辜的猫。

这只盒子里有放射性元素,有一半的可能会触发一个机关,把猫杀死。这只猫现在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不知道。

如果一定要问,答案是“既不活也不死”,或者说“既活又死”。

但如果你打开黑盒子,你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去碰(观察)这只猫,它有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但如果你去碰(观察)它,它的状态就坍缩为一个了。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怎么就慢慢长成了那个淘气鬼?怎么就变成了一个稳重、负责、努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薛定谔的狗,就是育儿中最神奇的一点——

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可以成为各种狗(销售狗、程序狗、护士狗、科研狗、创业狗......),但最终,他只会成为一种狗。

当然,他也可能成为一条“斜杠狗”(斜杠青年,拥有多种职业或多元身份的人)。

以上翻译成人话就是:

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人生,但最后在现实中,他只会走一条人生之路。

你要面对的只是一个薛定谔的狗,而不是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面对的是生死问题。

薛定谔的狗要面对的,不过是方向问题。

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不喜欢金融、计算机,却喜欢画画?这些问题都不影响其人生的本质。

哪一种更好?真的很难讲。

也许在你眼中,猎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宝宝也许不这么想。

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而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沉重。

更何况,不管你怎样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

那么,为什么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

所以,请放下你的焦虑,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

让TA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让TA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本文摘自《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赵昱鲲,“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最懂育儿的爸爸”——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幸福科学实验室副主任,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应用的主要参与者。

相关文章

  • 中国家长的“焦虑病”

    孩子的大部分缺点,都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 有些家长的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父母...

  • 我身上的“焦虑病”,该治一治了

    《中国家长身上的“焦虑病”,该治一治了》里面有三段话。我读了好几遍: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

  • 青春期孩子家长的“焦虑病”怎么治

    前几天有篇文章《中国家长的“焦虑病”,是时候该治一治了》在朋友圈里横扫,引起了好多家长共鸣。我也是边看边感慨...

  • 中国家长的焦虑

    文/二木大 1 寒假带孩子来了普吉,因为时间、工作安排的开,就想着慢悠悠地在泰国呆段日子。这几年冬天来普吉的...

  • 中国家长的焦虑

    时代在发展,各种教育信息也前所未有的丰富,但现在家长在教育上却也遇到了从未有个过的挑战。 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过去的...

  • 焦虑的中国家长

    今天老师发来了女儿的期末考试成绩,看到成绩的那一瞬间,我真的很绝望。 年级排名137,以前月考都在一佰名以内,她们...

  • 致病的中国教育:开学三个月五次病假的孩子

    中国教育是会致病的:孩子抑郁,家长焦虑。我以为那些病只属于别人,与我这个心大又散漫的女人,与我的孩子无关。但是,我...

  • 为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问:现在中国的家长都很焦虑,您能给他们什么劝告?答:我曾经说,中国家长的焦虑是压在孩子心灵上最沉重的负担。据我分析...

  • 3个窍门缓解焦虑,你用过吗?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发起“当前中国人焦虑程度调查”,调查显示88.9%的受访者同意“全民焦虑”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

  • 中国式家长的焦虑

    昨天下午接女儿放学,遇到小区的一个妈妈。平时都是小孩的奶奶接送,难得遇到就寒暄了几句。 原来,她下午请假带孩子面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家长的“焦虑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dt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