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梅未曾疏离,而影自疏,实虚相衬,足见其轻盈之骨。——题记
乐天曾描写琵琶女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此一笔,若隐若现的意境便呼之欲出。“影”所营之境,料也同样是此种如雾似纱的朦胧感罢。
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影者,盖依光而见,乃光予之外形轮廓,后自填之以暗色矣。影的存在,真是自然界的神来之笔。不论是于无边春辰、骄阳夏日,还是飒飒金秋、皑皑深冬;不论是于晴空万里,还是雨雪霏霏;不论是于明艳白昼,还是午夜子时,其中光与影的柔和与协调,都展现出了各自独有之神韵。
光与影是对立而统一的存在。光与影,一明一暗,一实一虚,然而后者总随着前者的动态而变换。回观生活中,星月之光也好,灯火之光也罢,在带来前方路途光明的同时,都会留下阴影,即那些没被照亮的部分。从科学的角度说,影,是光源由于斜射物体而在参照面上产生的投射;从另一角度看,这是否也在昭示我们一种人生的理趣呢?
外界的光源好比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帮助,或是扶持。这些他人或他物的馈赠,立竿见影地为我们照亮了前行之路。而物体本身在光源的照射下产生了相应位置的投影;好比说,外界即使再耀眼的光芒也无法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塑成;换句话讲,一切的自我改变必定是发乎于内的。我们常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唯有自知,唯有懂得自我发觉、有内蜕变,才能得到质的成长。就像,“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影诠释了另一种朦胧美。水墨丹青,点燃诗情。如果说,国画之美在于那胜出油画的清浅朦胧的神韵,那么影也算是另一种与之异曲同工的神秘幽暇的美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梅的轮廓此现彼隐,梅的姿态此消彼长,却有着如水一般的温润质地。朦胧之中,境界全出。
影是真与幻的转化变迁。在中国古代的民间典籍中,经常有这样的说法:非人(指鬼神等)是没有影的,影是真人才有的。虽然这些陈词至今无从考究,毕竟鬼神之说尚且无人证实,但这更为“影”笼上了一层奇幻的面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东坡此言,在表现自己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抉择之时,也透露出“影”于真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影是亲密无间或孤冷清寂的典型代表,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境的寄托。一方面,成语“如影随形”,常用来比喻难舍难分、喜患与共的深情厚谊;而另一方面,“形单影只”,则传达了孤独冷清的心境,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亦是此番云云。由此观之,影的状态实乃本体心境之映射。
浅谈而已,笔法拙劣,望海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