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结合孔子的两堂课参悟新课标理念

结合孔子的两堂课参悟新课标理念

作者: 栈雨篱花 | 来源:发表于2021-03-24 21:33 被阅读0次

            距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已经3年多了,不能算新了,只是根据它编纂的语文新教材是2019年才在全国部分省市投入试用,我们是从这一届高一新生开始的,晚了一年才使用,所以仍然觉得新。从目前高一使用的两册新教材来看,内容上有变化,文章有增有减,结构上也有变化,我看到有两个单元是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错综组合。这些变化表明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化。

            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麻烦不大,接受就是;但作为一个教了很多年书的老教师来说,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但世间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的,一成不变那还叫生活、还叫教育吗?不管变革有多不适应,领悟贯通应用有多难,都应当俯下头来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这个《新课程标准》。有部电视剧叫《天道》,主人公说过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道。”要想不教瞎书,瞎教书,就得积攒点道行,参悟理论,理论是方向,用理论做导引,才有可能在教育生涯中游刃有余,甚而登堂入室。

            经过这一段时间对新课标的钻研,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倾向:一是强调思想性;二是强调文学性。上课可以像孟子在游说诸侯,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听者曰“善哉”,也心悦诚服了,但在实际行动上没多少。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就像《论语》中孔子的授课方式,语言简洁,循循善诱;长篇大论的常常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说一句是一句,点拨启发,切中要害,担当的是“思想的助产婆”的角色。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又二,在当时的教育条件下,有如此成就真是高山仰止。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章中说:“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强调的就是语文能力的问题。

            在一次高规格的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教育部教育司的一位叫朱慕菊的副司长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从正反两面谈到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拿到高一这学期的新教材,打开之后让我惊讶的是——第一课居然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原本是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且是自主赏析篇目。现在提到了开学第一课的显要位置。

          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告诉我们新课改仍然源自传统教育,不能脱离传统教育;应该怎么上课,到孔子那里去找答案。孔老师这节课是和学生聊天,他的上课方式让我联想到魏书生老师的上课风格。         

            主要内容是孔老师给几个学生出了一道题:各言其志。各自讲讲自己的志向或者理想。

            效果如何,看他的学生回答得多么有个性有特色有境界就知道他的教学有多成功了。四个学生的回答差异非常之大,境界各各不同。

            尤其是曾晳说出了孔子心中梦寐以求的东西,师徒俩可谓心有戚戚焉,他说:“暮春——春暖花开的时候,脱去厚重的衣服,换上夹衣,身体和灵魂一样轻松。我们几个朋友,带着几个孩子,到清澈的沂水中洗个澡,登上祈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兴尽而返,一路唱着欢快的歌谣回家去。”——真令人神往,一场在和平安乐的生活中才能出现的春游!曾晳用文学的语言描述出了夫子大同世界的理想。孔老师引导得好啊,课堂氛围营造得好哇,才有了这场思维大爆发!

          试问咱们的学生能说出这个吗?我当时在课堂上问了一下,他们答的基本上是功利那个层面的东西。我感到教育的悲哀。如果教出的学生连梦想都是一样的,没有了差异也就没有灵性。批量生产出的同样的产品那都是次品。

            在课堂上夫子没有什么宏篇大论,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畅谈理想,张扬个性、凸显自我的都是学生。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好老师是全知全能的主导。

          无独有偶,选修内容《论语》中,我发现有一篇文章和这个很相似,简直可以说是“姊妹篇”。夫子还是那个夫子,学生基本上还是那几个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只是少了一个年龄较大的曾晳。这篇文章出现在第六课《有教无类》当中,不过上一次是孔老师出题让几个学生做,这一次是学生出了同样的题让孔子来答。他们问的是“闻斯行诸”,这应该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我把故事情境译成白话文看一看:

            子路问老师:“夫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听说了这样的事就马上去做吗?”

            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你不征求他们的意见,着什么急呢?”

            冉有来问:“行仁的事听说了就去做吗?”

            孔子说:“当然去做,不要犹豫。”

            公西华在旁边听了很疑惑,就问老师:“他们问同样的问题,您回答的怎么不一样呢?”

            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缺乏勇气,所以我激励他一下;子路做事鲁莽,不够慎重,所以我让他三思而后行。”

            夫子备课、备学生这真是备到家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就像两个不同的文本,回答问题自然不能一样。

            孔子答得实在高明。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定位。

            寓意告诉我们套路已经应付不了高考。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文本,答案是不能一样的。必须读懂文本,因文而异,灵活应对,切中肯綮。

            前几天批阅周练试卷,小说阅读是《箫之韵》,作者是梁晓声,最后一题问:小说最后一段用“我”的梦境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有学生一看是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之类的题,上去就答:一、结构上的作用:首尾呼应......二、情节上的作用......

            他的头脑完全被套路占领了,不看文章他都能答题,也不问人家问的是哪个方面的作用。他的套路已经强大到可以凌驾所有的题目之上。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文章,或者静不下心来读文章,他们只想用套路来答题,结果套出来的答案都是没有灵性没有意义的东西,既看不出他对文本把握的准确度,又看不出他解读的深度和个性。

            套路已经应对不了高考,或者说套路已死,灵性当立。不可以再做泯灭性灵的事。课堂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引导、启发、激活、创造。给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的时间、空间,不苛求完美的标准的答案,就像不苛求塑造完美的人。

            固化的能力不是真能力,真正的能力是随物赋形、灵活机动的。

            孔老师的道从来不是呆板的,正如他批评“言必信,行必果”固执不化的读书人,说他们已经接近小人的层面了。

            在教学中只有触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释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教学的“教”,要尽量地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的迁移。

            新课改我觉得主要有两点在改,一是改编教材,一是改变教法。我发现新教材有一单元是两篇文言散文和两篇现代的杂文组合在一起的,这就告诫我们古今知识要融通。而两者相较,教育理念更多的是承载在教法上。教材是死的,教法才是起关键作用的东西。你看孔子很少长篇大论地讲解,从不跟学生说,大家注意,这个问题分1、2、3点作答,这样才全面才是完美的答案,他只给学生缺失的那点东西。

            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种理论,是教育专家们的道。专家们把它们搬到了纸上,我们的道还在实践的途中,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去印证参悟。

            改革从来都不是要推翻传统,新课标的制定也是如此,它也是既重传承又与时俱进。可能是太佩服孔圣先师的缘故,我觉得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并没有比传统教育高明多少,只是给传统教育的身体穿上了一件时尚的外衣,令人一新耳目而已。

            新课程标准涵盖着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今天只谈一下思辨能力的培养。有老师说,新课改实施后,课上不完了,该讲的知识点讲不完怎么办?我也迷惑过这个问题,上过课再抽时间补吗?我细思孔子的这两节课,似乎也不完整,他并没有告诉曾晳为什么“吾与点也”,也没有告诉公西华“闻斯”行还是不行,留下余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所以我想说:能力一旦培养出来了,那些东西他们自己会钻研、会弄明白。个人浅见,胡说一番,大家姑且一听,莞尔一笑。

            最后关于新课改说两点建议:

            湖南长沙有一位名师叫陶妙如,她在整本书阅读方面走得很远,做得挺成功。他们教育团队创建了一个“整本书阅读坊”,今年他们的阅读教材也是《红楼梦》,陶老师自己文笔不错,经常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文艺评论性文章,带动学生读红楼、评红楼,掀起了阅读热潮。这对培养学生阅读思辨能力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方法。

            另一个建议,在《新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有一栏“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包括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首,里面有14篇文言文、12首诗词曲是老版教材所没有的,没有使用新教材的两个组要不要整理一下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呢?或者针对这个出一些阅读理解题?

            新课改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我只重点谈了一下思辨能力的培养。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结合孔子的两堂课参悟新课标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hk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