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拜谒三苏祠

【散文】拜谒三苏祠

作者: 政哥 | 来源:发表于2023-03-25 21:06 被阅读0次

    拜谒三苏祠

    最喜欢三苏祠的这故事

      周末应同学邀请,携妻带上子女赴眉山,实则是去拜谒三苏祠,那心中的文化与文豪圣地。对苏轼面对命运捉弄的良好心态,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生中的他曾波峰壑谷,最高时官到礼部尚书,最低时降至副团练,却不见气馁,依然修堤铺路,造福一方百姓,志存大好河山。

      车到眉山已是傍晚,与同学畅叙风华少年,30年的离愁别绪,如苏轼般感叹“早生华发”,光阴太短。夜宿眉州宾馆,与“三苏祠”一墙之隔,梦见自己与东坡一起念书喂蚕,写诗对联。醒来讲与老婆,老婆戳了下我鼻子,给点颜色就要开染坊,以为你是一根葱了,与苏东坡?你也配?

      第二日一大早,同学陪我游三苏祠,还特请了一位女解说员。门厅前有三棵葳蕤大银杏树,被游客誉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一走进回廊亭榭,莲花池相拥的香楼书房陈列馆,我就闻到了沁人的书香。启贤堂门房上“是父是子”的牌匾让我静思良久,此匾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州蔡宗建题写。苏轼的父亲苏洵好学,却与科举不遇,屡考不中,46岁上都觉人生无望了,贤妻陈氏却鼓励他大器晚成,又闭门苦学,进京赴考。正是他治学的始终不弃潜移默化了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在母亲的贤德教诲下,苏轼、苏辙花开并蒂、双双高中状元。

      置身三苏祠内,听着女解说员的讲述,我才理解到“是父是子”的含义:有这样如此好学的父亲,才有这样如此文采的儿子!我对女解说员说,一会儿在文房留言里我要改写清人蔡宗建的题写,应该是:是父是母是子。同学哈哈一笑,讲解员频频点头说,对的,男女平等。古今文坛“三苏”,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苏轼、苏澈占了三席,苏轼的母亲功不可没!郭沫若当年就说过。身旁15岁的儿子神情庄重,5岁的女儿鼓着大眼睛,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我心里很是欣慰。

      在三苏祠内,我最想看的是他们读书的书房,还有玩耍的地方。因为我好奇的是什么样的地方让人静心下来破万卷书,懂得了如何行万里路,修行流芳千古的一生。我之所以在忙碌的基层警察工作之余也醉心读写,主要是想给年少的儿子和幼女一个好榜样。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养成一种好家风。

      苏洵过世后,许多前贤撰文予以怀念,韩琦在《苏洵员外挽词》中有论:“时名谁可嗣,父子尽贤良”;张焘在《老苏先生挽词》中言:“一门歆、向传家学,二子机、云并隽游。”说的是苏洵父子,包括苏洵妻子相夫教子有方,其耕读传家堪与刘歆、刘向世代传承家学;陆机、陆云等勤奋博学相比。清人邵仁泓在《苏老泉先生全集序》中说:“二苏具天授之雄才,而又得老泉先生为之先引,其能卓然成一家言,不足异也。老泉先生中年奋发,无所师承,而能以其文抗衡韩、欧,以传之二子,斯足异也。间尝取先生之文而读之,大约以雄迈之气,坚老之笔,而发为汪洋恣肆之文,上之究极天人,次之修明经术,而其于国家盛衰之故,尤往往淋漓感慨于翰墨间。先生之文,盖能驰骋于孟(子)、刘(向、歆)、贾(谊)、董(仲舒)之间,而自成一家者也。……上继韩、欧,下开长公(苏轼)兄弟。”这段评论相当精彩,强调了苏洵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颇不容易。苏轼兄弟幼而习之,又有母亲和家父培养,能成一家,不足为奇。而苏洵发奋虽晚,又无师承,全靠自己摸索,而能与孟、刘、贾、董抗衡,上继韩、欧,下开苏轼兄弟,确实是了不起的。

      在苏家香楼书房里,我伫立良久,听着女讲解员的声音,神思恍惚,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传承没有断代,在世界文明史上绽放异彩,是与像孔子、孟子、庄子和一门出三位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苏家父子分不开的。联想到时下倡导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家庭和社会,我觉得很有必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拜谒三苏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in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