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优秀作业集锦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教你建立意识秩序,实现个人成长——L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教你建立意识秩序,实现个人成长——L

作者: Ahin_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23:55 被阅读12次

    【全书目录】

    一.幸福和最优体验

    导言

    原书信息

    开篇介绍

    幸福为什么很难

    幸福的来源

    心流:最优体验

    二.意识系统及精神熵

    导言

    意识

    意识的极限

    注意力:精神能量

    精神熵和心流

    三.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导言

    黄金比例的挑战性

    外求目标与自成目标

    即时反馈

    高度专注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导言

    感官之乐

    心智活动

    工作与闲暇

    享受独处

    五.心流,生命的秩序

    导言

    自得其乐

    生命的意义

    心流之瘾

    总结

    【第一章】幸福和最优体验

    【原书信息】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作者:[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译者:张定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版次:2017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086-7553-4

    【开篇介绍】

    你有没有在专注于一件事情时,时间感异常而且整个人特别忘我、特别投入、幸福的时候?本书作者米哈里指出,不管你是在竞赛、工作、游戏还是聊天,只要出现了这种状态,那就是心流。

    有意思的是,本书在大陆出版后,先后被译为《快乐的真意》和《当下的幸福》,销量如何不说,名字是鸡汤味浓郁。后和作者米哈里确认后,译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才从书名上亮明了心理学身份,远离了鸡汤的标签。

    《心流》粗看是一本教人如何获得幸福的书,但细看,《心流》的目标远不在幸福这么简单,它推崇的人生最优体验,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个人成长中挑战自我达到“大心流”。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控制个人意识进入心流状态。它呈现了一套心流理论架构,并且可带入到生活、工作、休闲、交际等各方面,从而让人在各种情景下进入心流,感知真实的幸福,实现自我成长。

    但是,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不论是学习、生活、寻找幸福还是成长,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定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本书也不例外,与其说它提供了一套幸福人生指南,不如说它展示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范例不是用来模仿的,而是用来参考学习的。你可以在这里找寻启发性的点,加以运用,内化成自己的框架,离自己的幸福和成长更近一步。

    来吧,让我们一起迈入心流的大门,如有原书需求,请自行购买。

    1.导言

    幸福这个词已经老生常谈了,有很多人,他们拥有金钱、房子、权力、美貌,但却不幸福。而另外一些看似贫穷的人,反而每天很幸福。所以幸福到底和什么有关?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但是每个人都习得这个能力了吗?让我们看看幸福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2.幸福为什么很难

    在探讨怎样才能幸福之前,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幸福很难?让我们先从宇宙诞生说起。

    宇宙并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才设定了各种秩序,它筛选出的各种机制是为了自己能够运行下去。大马哈鱼产卵后便死去,这种为了繁衍连母体的生命都要牺牲的机制,怎么可能考虑个体的快乐呢?

    对人类而言,宇宙充斥着危险与不确定。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就在面临生存、健康、温饱等问题,这与人类追求的安逸本就相违背。

    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能够感知和摄取更多外部信息。然而,过于发达的神经系统也带了很多问题,当一切平安时,我们会感到无聊枯燥;当一切不够安逸时,我们又容易感到压力和烦躁。你看,进化选出的生理机制全然不考虑个体是否幸福,它只看能否生存。

    当我们贫困的时候,物质能够给我们带来满足,加上环境和社会的诱导,我们错误得以为世俗眼里一切成功的代表才是幸福的真谛,于是金钱,权利,车子,房子成了很多人毕生的追求。

    同时人们也新增了很多欲望,解决了生存问题,想要解决健康问题; 解决了基础物质问题,又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经常得到了星星,想要月亮; 得到了月亮,想要太阳。然而,提高生活品质总是没有尽头,否则社会早就停止进步了。

    此外,一旦物质达到某个阈值后,几乎无法再让我们感到幸福,我们需要根据自己情况不断进行调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钱人并不快乐的原因。

    3.幸福的来源

    要感知幸福,首先要明白幸福的来源。既然金钱这些身外物并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那幸福来源于什么?

    作者米哈里指出,幸福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我们每个人能控制的外界部分很少,刮风、下雨、是否堵车这些都不在可控范围内,人们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而幸福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拥有的,它是可持续感知的,从这个角度讲,幸福也只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穷人可以在艰苦环境下依然保持快乐,是因为他们对待贫苦的态度。他们的大脑框架里,并不存在金钱=幸福这种公式,相反,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找到持续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源头,家庭、亲朋好友、与人交谈或者读书写字,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幸福的来源,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怎么对待。

    4.心流:最优体验

    什么情况下人是幸福的?作者的实验或许可以给出回答。

    米哈里和他的小组访问了来自世界各地、职业、学历各异的男女老少。让每个对象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呼叫器每天不定时呼叫8次。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按照满意度的等级,记录当下自己的感觉,并记录当下从事的活动。这些分析记录超过十万份。本书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展开。

    有意思的是,多数被调查者在描述他们最优体验时表达为“一股洪流带领着我”——于是米哈里衍生出了“心流”这个词,心流就是最优体验。这种最优体验,是一个人足够忘我、忘记时间观念、高度专注的状态,同时感觉能够控制一切,有一种幸福和愉悦。

    幸福是心流状态的副产品,米哈里认为学会如何控制意识进入心流,便能掌握体验幸福的秘诀,对此我保留意见。心流状态可以产生幸福,但幸福未必只产生于心流状态。对于充分不必要条件,我们或许应该更理智些,因此我也并不认为本书只是为了教导大家如何寻觅幸福。但不可否认,心流能够让人感到幸福,而且心流状态足够帮助我们实现个人成长,所以了解心流体验并且学习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很有价值。

    【第二章】意识系统及精神熵

    1.导言

    最优体验有赖于时刻用意识控制周遭事物,要想学会如何获得最优体验,必须先从了解意识开始。

    2.意识

    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使自己快乐或悲伤;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情,因为个人意识不同,也有不同的反应。这足够体现意识的强大作用,那意识是怎样运作的呢?

    意识的运作机制是搜集组织内外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作出适当的反应。这里的内外资讯分别指的是,外界产生的新消息和大脑的记忆。大脑在处理任何一个外界消息时,都会参考记忆。

    举个例子,我们会注意到一辆特殊的车,或许因为它在蛇形,或许开得特别慢,或许它外观很新奇。就拿蛇形来说,接着大脑会调动存储的其他有关车的记忆,并对这个信息进行定位,判断目前情况属于何种性质。驾驶员是经验丰富、喝醉酒还是一时分心?一旦有了定位,大脑就会加以评估,这种情况是否值得担心?并且根据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假如需要担心,那我们就会决定是加速、减速还是报警。

    通过意识的运作机制,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他们搜集资讯的能力、大脑存储的记忆、评估系统都不相同,反应自然而然也会不同。

    因此,有种说法是意识反应人生。因为外界事物只能通过我们的感知存在,所以人们最初搜集资讯的能力就不同,而你从小到大经历的所有事情都被大脑整理在记忆里,尽管并不是每件事都会被塑造成意识的一部分,但从长期和宏观看来,遇到事情启动意识运作模式、做出不同反应,进而不断更新意识系统的结果就是,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人,意识反应了我们心目中的人生。

    3.意识的极限

    我们对一个消息作出反应时,即使再快速也是经过了意识运作的一套程序,这足够证明意识处理是十分迅速。比如我们从听到鞭炮声到捂耳朵可以在几毫秒内完成,但也经历了捕获鞭炮声、搜寻相关记忆、捂耳朵这样的过程。而我们每天又要处理太多资讯,那意识处理资讯的能力有多惊人呢,让我们看一下数据。

    科学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1秒钟顶多能处理126比特的资讯,1小时大约是50万比特,一生若以70年计算,每天有16小时的清醒时刻,一生大概有1850亿比特。

    这个数据听起来相当惊人,然而不然。我们光听懂他人说的话,就需要每秒钟处理40比特的资讯,如果按照每秒126比特来计算的话,理论上我们1秒钟可以同时理解三个人说的话,但那就无法注意他们的表情、穿着打扮或者说话的动机,意识只能高度专注于话语本身,这显然不可能。

    此外,生活和身体需求要花费掉我们大约15%的清醒时间,诸如吃饭、洗漱、穿衣等不可避免的事。并且大多数人每天有1/3的时间避免用脑,他们会选择看电视、发呆等轻松的活动,所以人一天中意识高度集中的时间并不多。

    诚然,我们可以利用暗时间,但每个人精力毕竟有限,能够经历的事情也就那么多,在意识有极限的情况下,如何控制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注意力:精神能量

    要控制意识,就离不开注意力,因为注意力是意识程序的执行者。换句话说,注意力是资讯进入意识的开关,也是评估资讯、采取正确对策的命令下达者。

    资讯只有引起我们的注意,通往意识的开关才会被打开,而在成千上万的资讯里谁会被选中则由注意力决定。一般来说,引起注意的可能是个人意愿、生理或社会的指示。比如当你比较渴的时候,你可能会更关注水,这就是来自生理的指示。

    由于注意力还要带动其他心灵活动,诸如调动记忆、思考、做决定,所以注意力又被称作精神能量。

    精神能量的使用决定了生活的品质。当精神能量全部专注于一个目标时,其他资讯无法进入意识,由于任何事情都需要消耗精神能量,此时无关损耗降低,因而利用率增高。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边走路一边吵架时,有时会突然停下来。当他的系统二已经全部被占满时,此时走路这种简答的事情也无法占用精神能量。再比如有的孩子在做题时会走神,本来5分钟可以解决,却需要20分钟,这就是精神能量被滥用导致的效率降低。如果我们眼光放长点,这种效率用在整个人一生中的话,那就不是5分钟和20分钟的差距,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5.精神熵和心流

    熵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状态下,任何孤立系统都会自发的朝熵值最大的方向演化,所以大自然是趋于无序的。与之相对的负熵,是指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

    意识系统也有其混乱程度,对应于精神熵。精神熵指的是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产生威胁时,导致内心失序,越来越混乱的现象。此时精神能量被各种资讯占用,分配给目标的精神能量很少,效率大打折扣。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当资讯与目标比较亲和时,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也不需要分心,此时精神能量没有损耗,且会全部集中于目标,此时人会有一种控制感,能体会到乐趣,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使意识更有秩序,甚至建立更复杂有序的新秩序。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通过练习习得,下次我们会了解构建心流的要素有哪些,如何获得最优体验。

    【第三章】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1.导言

    要想进入心流状态,首先要知道心流的成因和特征。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构成心流的因素,以便学习如何获得心流体验。

    2.黄金比例的挑战性

    虽然我们可能会沉醉于某场音乐会,进入最优体验状态,但研究结果表明有挑战性的活动更容易让人进入心流状态。这也很好理解,对于没什么挑战性的活动我们可能兴趣不大,相反,有挑战性的事情对我们更有吸引力,我们也更愿意主动投入,而这种时候注意力会更集中。

    既然没有挑战性的活动不行,那挑战性是不是越大越好呢?也不是,因为太难也会让人望而却步,甚至失去兴趣。我们都玩过游戏,游戏设置最开始都会简单点,越到后面难度越高。这是游戏公司很成功的地方,他深知我们的畏难心理,所以最开始不会设置太难,不然很可能就没有玩家了。

    既不会简单到让人毫无兴趣,也不会难到让人满是挫折感,当难度与个人实力相匹配时,我们说这就达到了挑战与能力的黄金比例。

    “i+1”原则也是这个道理,i是个人能力,+1是高于自己一个等级,i+1是说要做自己踮起脚尖可以够到的事,这样不至于一直看不到进步而放弃,也不至于太容易完成而懈怠。实际上,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基本也都遵循这个原则,婴儿先学会走路才去学跑步,先会说一两个单词才会说一整句话。

    要寻求挑战,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进入到一个竞争性的环境中,由对手激发自己的竞争心。我本人跑步很差劲,但身边出现和我实力相仿的对手时,我就会开始挑战自己。保持身材也一样,身边有一个身高体重和你都相近的朋友时,你们的身材都更不容易走样。为什么强调实力相当呢?因为实力相当和挑战的黄金比例相对应,否则,与对手差距太大的话,也起不到这样的效果。

    但有一点要注意,同样的活动对不同的人挑战性不同。就像爱下棋的人,看见棋盘就血脉喷张,而不会玩的人却无动于衷。另外,挑战与个人技巧都是动态变化的,心流状态下,两者都在不断提升,总的标准就是二者难度匹配,达到黄金比例。因此同样的活动对同一个人而言挑战性会变化,一个完全不懂下棋的人在接受了一定的学习后,看见棋盘则可能跃跃欲试。

    所以要达到最优体验,重要的并不是什么样的活动,而是这个活动本身对你具有黄金比例的挑战性。

    3.外求目标与自成目标

    既然知道了在挑战性的活动中更容易达到最优体验,那我们要抱着什么样的目标来参与活动呢?

    登山爱好者想要登上山顶,孩子想要还原拼图图案开始拼图,他们做事之前目标都很明确,想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这些和体验本身无关的目标统称外求目标。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是“自成目标”,这正是最优体验一大特色——体验本身就是目标。

    一般来讲,我们所做的事既不是纯粹的自成目标,也不是纯粹的外求目标,因为两者并不完全独立,甚至存在一定的联系,一个活动通常都综合了外求目标和自成目标。比如,我们为了登上山顶开始登山,但在这个过程中更享受登山本身带来的快乐,此时山顶已不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只享受登山的过程,甚至在登上山顶后有些黯然神伤。

    在活动中,明确的外求目标让人更愿意投入注意力,从概率上讲也更容易进入自成目标的状态,从而体验心流。然而,外求目标并非一定很具体,它更强调初始的方向性。某些创造性或开放性的活动,创作者最初并不知道要做什么,毕竟画家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确定目标上,可能就没有灵感了。但当事人必须在心中有一个标准、有一个“感觉”在把关,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说不出自己喜欢什么,但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这样方可把控方向。

    另外,大量实验表明,自成目标更容易促成外求目标的达成。当我们不再追求外求目标只关注于体验本身时,额外会有注意力分红。一个赛跑的人不再以赢为目的时,他就不会留意对手,不会在意观众的期望,也不会有输赢的负担,因此更能专注于跑步本身,在专注红利的帮助下,反而更容易赢得比赛。

    而具体设置成什么样的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由目标能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活动中。

    4.即时反馈

    再来说说心流另一个成因——反馈,刚才我们说的把关,其实就是一种反馈机制。

    有些活动实时性很强,有些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但不管什么样的活动,都需要反馈。所以人们寻求的反馈不尽相同,练习射击的小男孩在反馈中打磨命中率,去看电影的人追求的反馈则是和作品的共鸣。

    反馈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让人更愿意投入精力。一旦反馈和目标有合理的关联,在服务于目标的同时就能激发自我挑战心和乐趣,成为保持心流状态的一个持续动力。

    我认为反馈只要即时就好。纵然正向反馈会加强一个人的信心,但反馈并非一定要时刻表现得符合自己的目标,况且从均值回归的角度来看这也不现实。此外,瞬时的不符合也有其自身价值,告诉我们这条路行不通要换下一条。所以一切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即时反馈,都是有价值的反馈。

    比如我们在做一道数学大题时,前期可能会选择很多个思路,中途几个行不通做到一半被舍弃的并非没有价值,它们的反馈让我们纠正思路重新选择方向,并且在最后一个成功求解的思路里一并体现了出来。

    所以反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馈传递的价值,它帮助我们在意识中创造秩序,有利于感受最优体验。

    5.高度专注

    除了反馈,心流还有一个明显的成因——高度专注。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处于心流状态下的人都是心无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的。

    集中注意力或许是件难事,然而一旦我们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因为此时大脑整个带宽被这件事占满,其他事情无法被捕获也无法进入大脑,全部注意力都在为同一件事努力,意识秩序趋于统一,精神熵降低,从而进入最优体验,并且这个过程让人愉悦。

    进入最优体验后,保持高度专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由于本来会花费在其他事情的注意力被节省下来,此时大脑减少了无用功,这也正是高度专注带来的红利,也是为什么人们说注意力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接着高效率会给目标一个正向反馈,在精神愉悦和反馈激励下,意识会愈发趋于统一,注意力也会愈发专注。

    高度专注容易让人进入心流,而人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更专注,这是一个正向循环,也正因如此,高度专注既是心流的一个成因,也是心流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最优体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感受过,我曾经在解数学题时进入心流状态,完全忘却饥饿、时间,也忘却早上烦恼的各种事情,事后发现做题速度和正确率都极大提高,并且整个过程中自己感到很兴奋、喜悦。

    【第四章主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1.导言

    我们已经知道在行动具有明确方向性、挑战与技能达到黄金比例,并且能够得到即时反馈的活动中,人最容易体验到心流,那心流是不是很难获得呢?

    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偶尔因为各方面条件配合得很好,心流会自然发生。比如看了一场好电影或者和朋友深度聊天,这些都可能让我们忘我、体验到心流的状态。

    然而,这些自然状况下的心流仍然有赖于外部条件,不完全受个人控制。既然心流可以习得,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控制和练习,就更容易掌控主动权,获得心流体验。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呢?

    2.感官之乐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很多体能活动,但是这个过程中你有感受到心流吗?

    前面已经说过,心流需要控制意识,而意识需要控制资讯,资讯的来源有哪些呢?答案是我们的全部感官。

    组成人体器官的各个细胞或组织,就是我们跟宇宙其他部分接触的工具,身体就是一架探测器,有很多灵敏的设置,可以从广大无垠的空间汲取咨询,我们经由身体去了解别人和这个世界。

    因此,身体所有的活动都有心流的潜能,改善生活品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着去控制身体和感觉。

    首先,要能感受到快乐。只有投入精神能量,才能感受到乐趣。如果身体所有的运动你都不加以关注的话,自然也无法建立相关的意识秩序。拿走路来说,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的人是体会不到走路的乐趣的,而那些走路时决定在哪里停留、注意哪些特定路标甚至实践如何用较少动作得到较大锻炼效果的人,则更容易体验到心流。

    其次,要能持续感受到快乐。这就需要培养技巧,提高挑战。开始练瑜伽的人都会从最基础的几个招式开始,但如果一直只是这几个招式,很容易落入无聊的圈套。

    最后,进入心流状态。此时需要精神能量全部集中于此,只关注于活动本身,吃东西时只关注食物,听音乐时只注意音乐。

    当然,这可能与很多人的生活态度不一致,毕竟大部分人都在吃饭时顺便做点其他事情,诸如刷刷剧。这里提供的是想要进入心流状态的方法,并非一定要吃饭时体验心流,根据自己的选择就好。

    另外,瑜伽、跳舞、球类运动、跑步这些本身就具有心流的必要条件的活动,更容易让人获得最优体验。

    3.心智活动

    输入和输出是增加意识复杂性、构建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输入的过程,不管是阅读还是向他人请教,都在吸取他人经验,增加意识的内涵,让大脑中可用元素增多。

    输出则是整合内涵的过程。我们根据之前的记忆,对新知识进行过滤、整理和存储。这个过程具备思想的挑战、即时反馈等环节,且能够集中精神能量,意识得以建立新的秩序,思想缓慢而有机的成长。

    另外,锻炼思维达到最优体验,白日梦也是不错的选择。白日梦指的是在人清醒时刻,由大脑构造的一切不存在的事件。这个过程并非贬义,社会学家辛格指出,通过构造白日梦可以弥补现实的不快,创造情绪的秩序。例如,一个人在想象中目睹了虐待自己的人受到惩罚,那他的挫折感和攻击欲就会缓和很多。此时他不再被攻击和挫折占据大量精神能量,情绪秩序得以重建,有助于回到正常的秩序。

    我们可以利用白日梦的技巧,在脑中构建新的活动,尝试考虑各种出乎意料的结果,这个整顿思想的方法有助于提升意识复杂性,从而在真面临这些事情时,不至于让其占据太多精神能量,在自己掌控之下。

    历史、科学、哲学,这些都具有自己的一套象征体系。从事这方面的心智活动,有助于人专注于自我意识而非外界环境,内在秩序会更加稳定,趋于心流。

    4.工作与闲暇

    我们一天至少有1/3的时间处于工作状态,但是工作时达到心流的比率又有多少呢?

    实验结果显示,工作时管理阶层达到心流的比率是64%,办公室职员是51%,蓝领阶层则为47%。这个结果的比率已经比想象高很多了,毕竟现在很多“只要不上班什么都好”的言论,可是结果却证明,上班还是很幸福的。

    想在工作中获得更高的心流比率,一是调整工作结构让其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二是调整个人的意识系统。前者不太容易实现,毕竟外科医生这种具备心流活动要素的职业并没有那么多,但我们能尝试做到后者,自己在工作中寻求挑战、设置即时反馈体系,以及投入大量精神能量。

    很多人享受闲暇,但实验显示,闲暇时心流比率最高的是蓝领阶层,也就只有20%。这也是有理可依的,毕竟闲暇没有结构可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把它塑造成心流活动。

    “下班的时间正在拉开差距。”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倘若我们能够善用闲暇时间,把浪费的意识集中起来,完成更复杂的目标,那投入的注意力能够产生更多价值。大家不妨从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哪怕是看电影,如果把它作为心流活动来对待的话,在你看完豆瓣前200部电影的时,意识系统一定要比现在复杂得多,这就是个人成长。

    5.享受独处

    闲暇时或许可以找朋友喝杯咖啡,讨论个问题。但如果独处时,情况也许又不同了。一般一个成年人的独处时间约是清醒时间的1/3,所以我们每天大概有五个多小时都是自己度过。想想一下你独处时都在做什么?

    当独处的时候,注意力没有一个集中点,此时意识里的各种想法都会涌现出来瓜分注意力,精神熵值变高,此时维持意识秩序十分困难。

    如果一个人不能在独处的时候控制注意力,就不免会寻求其他手段。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看电视、玩手机或者吃零食来寄托注意力,获得短期的愉悦。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重建意识秩序,最直观的体现是下一次独处时你依然会像现在这样寻求外界刺激。

    独处正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技巧的机会,选择心流活动来管理注意力,最终会有很大的收益,这个专注是过程能给人带来幸福感,最终的成果会给人成就感。拿我自己来说,每当我无聊看了一场综艺的时候,当时很快乐,事后会有负罪感。但如果我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反而是满满的充实和幸福。

    如果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进入心流,结合复利曲线来看,他将成长飞快。

    【第五章】心流,生命的秩序

    1.导言

    心流就是内心的有序,从整个人生来看,心流是生命的秩序。

    至此,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日常一两次的得失或者一两次的心流体验,更应该看到整个生命的心流,应该关注于大心流。

    2.自得其乐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挫折在所难免,根据均值回归我们也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不只是挫折,只要干扰、阻碍我们目标的事情,都会引起精神熵,个人意识系统突然无序化,我们该怎么做呢。

    道理很简单,无非是改变外界,或者改变自己。我们已经说过前者的不可避免性,现在看一下后者要怎么做。

    单从解决挫折的角度来看,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积极的转换型适应,另一种是消极的退化型适应,一般人们会结合两种方法,渡过危机。比如你失恋了,第一时间觉得无法接受,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喝一晚上酒来发泄,此时就是退化型策略。但第二天醒来,你觉得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于是你决定重新开始,认真生活,此时就是转换性型策略。当你做到这一步时,已经在重新创造内心秩序了。

    把无助的状况转变成新的心流活动也是有方法可循的:一要自我肯定;二要注意力集中于外界;三要寻找新出路。

    太关注于内在目标时,注意力一直关注于挫折与目标冲突导致的内在失序,并且会导致精神熵增加。此时可用于宏观观注外界的能量减少,反应的弹性变小,只能在以目标为中心很小的范围内浮动。

    而当挫折导致一个人最原始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就必须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寻找新的心流活动,否则内耗是无法停止的。对待这种情况,不妨把挫折看成实现目标路上的一个反馈,这个反馈需要你重新调整自己的秩序,此时要勇于变通,为目前混沌的意识秩序找到一个更优解。我们一生不是只专于专注于某个小目标,目标的升级、调整也是我们的挑战。

    面对困境有的人被压垮,有的人却能够找到乐趣,我们说过意识反映人生,这两种人的区别也不过是他们的意识对外界因素的阐释不同罢了。很显然,一个自得其乐的人,可能会把发展成精神熵的体验转变成心流。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和心流活动极为相似,明确的目标,黄金比例的挑战,及时的反馈和高度专注都是不可或缺的,还有挫折带来的特性——避免过度关注自我。

    有的人天生就是自得其乐的性格,有的人则是从小接受较好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些人不够幸运,他们要成年之后自己去学习。但幸运的是,性格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加以练习、控制意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得其乐的人。

    3.生命的意义

    挑战会磨练一个人的能力和技巧,为克服挑战而做的努力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快乐的时光。而每个人的挑战都不同,因此一步步加深了个人独特化。当一个人所有的感官、思想、甚至感情都集中于同一个目标时,个人体验也会趋于和谐。

    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太过独特无法与整体融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而一个人只有整合没有独特又太缺乏自我个性。只有合理控制好独特与整合的比例,在保持自我独特性的前提下和周遭其他个体重新结合,才能完成一次又一次个人成长,否则不管是内耗还是外耗,都将成为成长阻力。

    仅仅学会控制某一时刻的心流状态,并不足以抵抗整个外界的不可控性,我们必须有一个整体目标。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小目标,都在为这个整体目标服务。这样不管我们的目标遭遇什么挫折,我们都能及时调整,因为既有大的方向性,又有个人控制心流的技巧,这样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会充满意义。

    在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找到连接点,生成新的秩序,创造和谐,这是控制意识达到最优体验的最后一步。此时,整个人生串联成就一连贯目标的大心流活动,而负责串联他们的线就是我们最终的方向,我们的目标,整个生命化为统一的大心流,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条线,这个目标。

    而最终目标是什么并不重要,不管你是想成为一个啤酒收藏家,还是一名医生,甚至只是一个有流浪者,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目标能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通过目标把精神能量集中起来,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只要一个人心中有大心流的方向,精神能量能够被聚集,他做的每件事情都会为目标贡献力量,增加意识复杂性,而他的生命充满意义。

    4.心流之瘾

    有人沉迷写作,离开文章仿佛生活没有了动力;而有人沉迷游戏的心流体验,在生活中毫无热情,无法专注于其他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心流应用不理想的结果。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心流也一样。它是我们控制能量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工具,而这世上的工具都是中性的,产生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取决于你把它用于什么地方,使用目的如何。

    因此,尽管心流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我们还是要时刻保持警惕,重新评估我们所做的事,不要懒于思辨阻碍我们进步。

    5.总结

    全书内容就到这里,作者米哈里提出的心流概念以及最优体验理论,成为了积极心理学的基石。从如何寻求幸福开始探讨,到控制个人意识,介绍心流的成因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最后探索生命的意义,本书内容涵盖很全面。

    最优体验是一种高效的生活方式,根据本书提供的方法,或许每个人都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心流方式。从建立目标、黄金比例的挑战、即时的反馈和高度的专注四个方面入手,相信你会有所启发。而一旦获得最优体验,除了幸福,更能实现个人成长。

    接下来让我们对全书进行一个总结:

    1.幸福源于内心的秩序,宇宙之初就不是为了人类幸福而设计的。

    2.意识的运作机制是搜集组织内外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作出适当的反应,因此意识反映人生。

    3.注意力是精神能量,当精神能量全部集中于一个目标时,效率最高。

    4.意识有极限,注意力也有极限,大脑最多同时应付7组资讯。

    5.精神熵是意识趋于无序的过程,心流是其逆向过程。

    6.幸福是心流的副产品,心流能够让人建立内心秩序,从而实现个人成长。

    7.心流的主要成因有:黄金比例的挑战性、明确的方向性、及时反馈和高度专注。

    8.一个心流活动中,外求目标和自成目标一般同时出现。明确的外求目标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进而促成自成目标的形成。而自成目标有助于外求目标的达成。

    9.工作中心流出现比例高于闲暇,善用闲暇能实现快速成长。

    10.多参与本身就具备心流特质的活动,有利于获得心流体验。

    11.享受独处有利于建立内心秩序。

    12.挫折无法避免,一般处理挫折时同时使用了转换型和退化型思维。

    13.自得其乐的性格能够将生活中各式随机事件转变成心流活动。

    14.心流是一种高效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工具,心流实现的结果好坏取决于当事人的使用方式和目的。

    15.人要找到一个最终目标,把各类小目标串成一连贯大心流,找到生命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e4b21454f72:作者,我只要推荐一本书给我,能提高我的意识
        ae4b21454f72:@酒薄不堪饮_c09b @Ahin_ 我情况是:和别人聊天总是把天聊死,不知道是为什么?感觉自己有点哪里不对,但又找不出来。话题聊着聊着就小了
        Ahin_:@酒薄不堪饮_c09b 书籍《认知突围》,线上课程感兴趣可以再问我

      本文标题:《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教你建立意识秩序,实现个人成长——L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mm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