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做一件事情不难,但是完成一件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一开始的昂扬斗志,逐渐变化为静水流深,最后成为一潭死水,驻足不前。一方面看不到成功的曙光,另一方面早已被身边其他事情所吸引,偏移了既定的方向。所以,完成一件事情,这样的体验并不很多。
究竟什么叫做完成呢?坦白说很少考虑过这个问题。当遇到事情的时候,行动是首要的,当然会有规划,会有预想,但是很少考虑过这件事情究竟要做到什么样才叫完成。比如说阅读,看完一本书是结束么?还是写完读书笔记是结束?抑或是能够将整本书复盘回顾?阅读的时候各种情况都有,没有定数,取决于时间和其他事务的干扰。当然阅读的任务较为简单,最基本来讲,读完一本书就认为完成了任务,这样无须多想,目标明晰,继续读下去就是。纵然会有读不完的时候,那么自觉事情没有办完,心中也会有几点羞惭。
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阅读这样的简单,有着明确的完成任务的界定标准。比如做一个调研,调研哪个具体方向,调研到什么程度,重点为何,怎样的结果才会使人满意,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尤其是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在自己手中,需要交给他人审核的事务,更要仔细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效果才算是完成了任务。很多时候,都是自觉把事情完成了,然后却被告知还有什么什么没做,以及很多后续处理的事情,这样的麻烦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就是在任务开始时就明确,究竟何为任务完成。
其实不管怎样,自以为完成也好,实际上完成的很好也罢,都是可以看到事情结束的标志的,也即临近成功的门槛。可事情也有更让人苦恼的,就是不管你怎样做,也始终看不到结束的可能。这种事情在科研工作中最常见,因为布置的科研任务,其实并非是结果确定的,实验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可能,因为无法预计,所以难以判定结束。但若是真的始终无法看到进展,就继续埋头苦干么?这样就需要一个量化的标准,即完成的尺度。目前的努力实现了多少进度,完成了百分之多少,然后依据此判断自己的位置,以及接下来继续前进的方向。
若是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前面所讲,临近成功的门槛,便指的是完成99%和完成100%的区别。因此,若是能够将成功量化,完成度的设计,其实最好不过。而这样的措施,最需要的是对于事情本身的分析和理解,一方面知晓自己要做哪些事情,而不是说做好某一件事。因为做好一件事,意味着在这件事之中,完成的细节性工作足够丰富,以至于整体显得毫无纰漏。而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自己能够完成多少,如何完成,以及时间安排等等。
总之,完成一件事情,并不简单。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就要确定究竟怎样才叫做完成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