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东岳先生认识“认识”的本质

随东岳先生认识“认识”的本质

作者: SteveWolf | 来源:发表于2018-04-20 09:56 被阅读0次

跟随先生思绪飞扬了两天,收获已经完全不能简单概括了,先说最大的两个启迪:

一是 建立哲学感。

无用之学的哲学,成就了西方哲科思维,成就了现代工商业文明。

我们总在花最多的力气在“有用之学”上,却越走越慢。真是一个讽刺!

反思我们每天做的事,是不是都在做“有用之事”,火烧眉毛的、痛点的,生怕浪费一点点时间在“无用”的事上。

哲学感,我的理解是换轨道思考,换位置思考,换模式思考。

换轨道:快车换成慢车,从互联网的“快鱼吃慢鱼”的焦虑中,换到大尺度事物演进的规律中来思考;

换位置:把时间点从此刻拉长到宇宙,把立足点从小我拉大到时空;

换模式:把思考模型从既定的方式(必须这么干,没办法,只能这么拼)中拉出来,“用思想拷问思想”——真的吗?为什么必须这样?你的答案是真的吗?为什么?你的答案的解释是真的吗?(苏格拉底式追问)

考虑使用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法”来磨练自己的哲学感,以后开会的时候学会用“深层追问”、“纵深追问”、“精密逻辑”三法,一直追到底,争取把对方从“全知”变成“无知”,然后开心的离开。

PS:此法有一定风险,得慎用。苏格拉底就是问得太狠被古希腊人民投票判处了死刑。

二是 理解思想知识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什么是“知”?

从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开始,问“我是谁?”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的本质是数”,

柏拉图说,“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笛卡尔说,”我唯一能够证明的是我的思想存在。”,

高尔基雅说,“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知;即使有所认识也无法言表。”

贝克莱说,“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说,“因果律不成立。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虚妄。”

休谟把从教20年的康德整奔溃了,开始追索:“知识到底是什么”?

康德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现象(幻像和假象)。只是一个主观呈现状态。 是经过格律的重新整理,不是事物的原样反映。……我们离事物原样隔一条河,它在彼岸,我们在此岸。”

东岳先生说,“世界观是个逻辑观。”

先生给出了逻辑严密的“广义逻辑体系”,并把知与在统一在了一起:

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次,动态演进的逻辑定义,

导出结论:知识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

知识就是逻辑模型建构的信息整顿集合,

知识进步,就是逻辑模型变革的过程。

逻辑变革,再往上的“理想逻辑”模型。

所以,我们头脑的世界其实就在运行着一个或几个过去的“逻辑模型”而不自知,一直以为是自己在思考,是自我意志的体现;跳不出旧的思维模型,就不可能有新的认知。因为逻辑结构是有自己的边界的(内在固定性),而边界是由你的存在度(这个名词还要学习)决定的。

这也许是李善友教授推崇的多思维模型体系的来源。

哲学是如何推动科学发展的?

1、追问终极因:本体论、逻辑奇点

2、反思:用思想拷问感知,用思想拷问思想

3、科学前瞻。

人类思想在这样的模型中不断演进——虚构、证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发现研究哲学的人贡献很多副产品,成为现在西式教育的基础:

1、毕达哥拉斯:数论,勾股定律

2、欧几里得:形论,欧式几何学;

3、笛卡尔:怀疑论,解析几何;

4、莱布尼茨:微积分

三是 两天的学习同时引出了很多无头绪的疑问(也许是无厘头的疑问)。

把他们暂时列在这里,正待后面的学习来解答。

1、信息是什么?知识是什么?那艺术又是什么?

知识如果是人类感知系统对信息整顿后的产物,有是为了“存”,而不是“真”,那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端(科学和艺术)另一部分——艺术算什么?(看起来只是为了感官更舒服,没有为感知系统增加什么法力)情感又是什么呢?爱是什么呢?

看起来,我们不听音乐不看电影,也不会死。那跟“存”的关系是什么?

还是说,“存”本身另有定义。

2、续上,“存”到底是什么?“存在度”是什么?度是计量哪个维度的?

看起来“度”可以有长度、广度、深度、温度、厚度、丰富度、舒适度…… 有点象时空的11维度了?

如果活着就是存,那似乎用来形容“人”、“社会”好像都会有问题(例子待加)

如果存在是 being,那存在度应该是 being degree

being 后面好像要跟的是“什么”,具体客体,跟这个degree的关系是什么呢?

3、先生说:信息量越来越大,导致我们的认识世界的逻辑模型也会变复杂;那么,解释这一切的“递弱代偿”原理怎么又会这么简单呢?

这个难道不是矛盾的吗?怎么解释呢?

4、先生说:逻辑是我们感知系统认识世界的一种“格律”。格律是用在诗歌的词汇和表达,是否表达了逻辑跟艺术其实本质相通呢?优雅才是它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特征呢?

5、进而总结,“知”是“在”的属性,感应属性;

从而把“感性、知性、理性”统一到“广义逻辑”上来,他们本质上都是一种“格律”。 只是在理性阶段的格律才是我们说的“狭义逻辑”,这时候才是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理想逻辑。

先生把这个感应属性,起名叫“代偿”。存在度越低,这种感应属性/能力(代偿量)就越大。

问题:感应属性越强 反过来又影响了存在度?(感觉是恶性循环?这可能就是悲观感的来源)

加问一题:我们的认知把这个规律也认识到了,也不能改变这个宿命吗?(上帝的力量?)

6、“含真度”问题:酸根看了一眼碱基,变成了盐。 酸根以为爱上的盐,其实是“碱”,它一生错爱浑然不觉。

按照先生的理论,我们越发展离“真”越远?当代的酸根看了一眼碱基,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泥巴,土豆?

即便是土豆了,对酸的意义是什么呢?有区别吗,会影响它的生存吗?

那么我们更高级的逻辑结构“递弱代偿”是不是离“真”更远,也会更不稳定?

感谢先生让我从被动接受现有知识和观点的模式,开始切换到“追问”模式,先生说的“一头雾水”的状态,看起来有点达到了,我是“一头问号”(尴尬)。

东岳学习坊第九期21组 王志强(4月20日)

相关文章

  • 随东岳先生认识“认识”的本质

    跟随先生思绪飞扬了两天,收获已经完全不能简单概括了,先说最大的两个启迪: 一是 建立哲学感。 无用之学的哲学,成就...

  • 学习《王东岳说佛教文化》后的一些感悟

    这几天在听王东岳先生的音频《王东岳说佛教文化》,对佛教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佛教来源于印度,但是现在的印度信仰的...

  • 认识“财富的本质”

    今天看了一本“标题党”的书《为什么越花钱的人越有钱》,作者佐藤富雄,给人一种对财富的全新认识,主要讲述了一种富人的...

  • 学习本质的认识

    墨宁墨 打卡序号:【第一阶段Day18】 • 学习反思,认识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 • 学习内容:如「掌握学习本质,快...

  • 随东岳先生解读人体哲理

    在哲学层面上分析与解读人体和医学,这确实是没有料到的。如果没有东岳先生早年医学专业就读背景,怕我们也是没有此机缘从...

  • 认识论(二)

    认识的本质、过程、 考点29:认识的本质(选择题考点) 认识是什么?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不是对事物的反映,而是先于...

  • 慢下来,看看生活

    —读《慢煮生活》有感 认识汪曾祺先生,可以从高中开始,他那随性的散文...

  • “认识”黄宾虹先生

    “认识”黄宾虹是2013年去杭州西湖旅游,导游催促下巧遇湖边一塑像,干瘪瘦小的一老者一手拿纸一手拿笔画些什么,匆忙...

  • 婚姻需要两个人互相扶持,但扶持从来不是扶贫

    什么是婚姻?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你对婚姻本质的认识,就是对婚姻幸福的认识,当你认识了婚姻的本质,才能去更好的理解和...

  • 随东岳先生佛外看佛

    10月28日,长沙。 与东岳先生学习了易经与佛教。这里总结一下对我们影响至深的外来文化——“佛”。 一、来源 说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东岳先生认识“认识”的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pi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