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资庙
琉球群岛的妈祖文化,氛围浓厚,有一些重要的妈祖文章。琉球三边静,通烟四海安。《请天妃入庙祝文》,为琉球使臣到各处馆驿及回归本国之时所用:维兹进、接贡舟已至闽,敬请法驾,就位驿庭;兹从闽返,已抵东溟,请就原位,敬谢慈仁。“舟已至闽,敬请法驾,就位驿庭”,指贡使由琉入闽或由京返闽之时,恭请天妃神像于“柔远驿”。
明清时期专为接待琉球官商而在福州设置柔远驿,俗称“琉球馆”。琉球贡使入闽先驻柔远驿,然后北上入京朝贡,部分“存留”人员并不赴京,而是滞留福州处理相关事项,柔远驿也是他们寄居之地。此外,部分琉球留学生也在柔远驿居住学习。琉球入华留学生分为官生和勤学两种,勤学人员则主要学习生产技术,在福州地方拜师学习,其栖身之所也是在柔远驿。
柔远三朝许,威名四海闻。柔远驿是中琉“海丝之路”的纽带,是那霸—北京的首要中转站,因此也充当迎送神龛之所。“兹从闽返,已抵东溟,请就原位,敬谢慈仁。”则是琉球贡使回国之后,恭请天妃神龛入天妃宫神庙的祝文。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此外,还有为了迎接天妃生辰及相关节庆的祝文,见《天妃诞辰及节序祝文》:
兹朝天返,理合恭迎。(正月初四日接神用。)兹降上巳,祀典修明。(三月三日)恭降圣诞,应献贺忱。(三月念三日)兹降午节,祀典修明。(五月五日)兹降重九,祀典修明。(九月九日)维兹岁暮,驾上天庭。陈词荐酒,鉴此悃忱。尚飨!(腊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时用。)兹奉长至,祀典修明。(冬至日)
《指南广义》所记载的天妃祭祀及祷祝仪轨,真实地反映了妈祖文化在琉球国的基本情况。在中琉“海丝之路”的文化背景下,妈祖信仰经历了“由闽入琉”、“由民到官”的过程。明太祖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世居于久米村,久米村逐渐成为琉球汉人的聚居地,天妃信仰随着“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传播而来,上天妃宫建于久米村。
日本的天妃信仰,应该也是经由琉球传入的,“14世纪末至17世纪前叶,妈祖信仰在冲绳、鹿儿岛、长崎等九州各地传播开来。到了日本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妈祖信仰更向茨城县、宫城县、青森县等东日本的太平洋沿岸逐渐扩散。”。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清代中期琉球的天妃信仰及相应的庙宇建设,达到鼎盛。
周煌《琉球国志略》记载,至其奉使琉球之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琉球已经有三座天妃宫,分别在那霸、久米村和姑米山。从此登封资庙略,琉球连海一时清。琉球最早的天妃宫,是尚巴志王三年(1424),在那霸所建的“下天妃宫”,位于接待册封使的“天使馆”东侧;“上天妃宫”建于久米村,为郭汝霖于嘉靖四十年所建。
另有一座姑米山天妃宫,正是此次周煌与全魁出使琉球时所新建。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三座天妃宫中的两座,都是由册封使亲自督建。民间海神,上升为宗藩交流中的“钦定”神祇,为“海丝之路”保驾护航,经历了“由民到官”的过程,显示出其宗教、外交意义。新时代,昨日重现,琉球群岛的妈祖文化,耐人寻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