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北九水确实是赏景观水的最好时段。北九水有内外九水之分,以太和观为界,大崂至太和观为外九水,太和观至潮音瀑这一段则为内九水。北九水为发源于崂山巨峰北麓海拔800多米处的太乙泉的白沙河之中游峡谷段,因流至潮音瀑处遇悬崖跌落进入峡谷,“遇峰崖必折,折处必弯,弯处必漩,漩处必涌一潭澄水”。内九水因水有九折,成潭十八个,故有九水十八潭之盛名。

太和观,创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又名北九水庙,北倚卧龙山,坐落于北九水涧北,与北九水疗养院隔水相对。太和观实为内外九水的分界线,由此向西北为外九水,向东南为内九水。通常的北九水旅游实为游内九水。从太和观沿山路东南行,即进入内九水之一水。
一水风光









刻石”二水 抱一”
二水,始自双石屋村南。“抱一”取自《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和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及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等,意思是说:人的精、气、神要合一,如果不能统一,那么生命就危险了。

一条铁索桥连接起内北九水二水左右两岸,新路与旧道均可到达景区售检票口。
岩下的步行栈道

二水观云

未封潭
取自《庄子.内篇.齐物记》:“夫道未始有封,言夫始有常。”意思是说:道从来就没有分界,无处不在,随处可见;言论有彼此、有辨证,所以是无常的、变化的。

未始谭
“未始”取自《庄子.内篇.齐物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意为:宇宙有个开始,有个未曾开始的开始,更有个未曾开始那个未曾开始的开始。人们看到的事物根本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更高远的根源,那就是道家所论的“道”。

将军崮,位于双石屋村内二水对岸,山峰突起,酷似着甲将军,村民原称之为"太师椅‘’。1957年,罗瑞卿大将陪同朱德元帅游览此地,称此景为“将军远眺”。

二水内段



郁达夫一九三四年游崂山诗文刻石,位于内二水双石屋村外路旁巨石上:柳台石屋接澄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诗文由郁达夫侄女郁风的丈夫、书法家黄苗子于1981年7月25日游崂山时书。

内二水瀑布



刻石“三水 大方”
三水,过内二水东行约500米至景区售检票口,即进入三水。峡谷中,曾栖居着许多鹳鸟,峭壁和山崖上多鸟窝,故三水这段河涧又名“鹰窠河”,亦名“鹰愁涧”。
“大方”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意为:“大”的存在没有死角,正如宇宙,找不到边沿。


诗刻《鹰窠涧》,诗为清代高凤翰所作,诗刻通篇高4米,古代竹简书。1980年秋由书法家钱君陶书,镌于三水巨石崮上,全文为:
峭壁千寻立,鹰窠识旧名。石花披锦烂,雪窦射云明。
古鹤盘松下,仙葩匝地生。何当荷长铲,岩下㔉黄精。

景区售检票口处的”三水“刻石

寿星石,位于内三水。老寿星端坐于椅,听风观水,与世无争。

无极潭
“无极”取自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复归无极”。老子认为水性最接近于道性,提醒人们学水修道,才能恢复到与道一体,回到朴素纯真状态,执守中道。老子说的“守中”即“无极”。

无隅潭
“无隅”取自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方无隅”,意为:“大”的存在没有死角,正如宇宙,找不到边沿。


江山如画,字径1米,山东省张逊三书。



金龟望月


刻石”四水 齐物”
四水,四水内主要有自取潭、崂泉铭、俱化潭、中虚潭等景点。“齐物”取自《庄子内篇.齐物论》。意为:天正万物皆有长短,不必努力去争辩是非,只要一视同仁,把万物放在同等的地位,就是有道德的表现。





自取潭
“自取”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意为:风吹到不同的孔穴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完全取自于孔穴自己,风本来没有什么不同的声音。

《崂泉铭》
黄海沧浪,北拥崂山巨峰,远接大洋澒洞。天道周星,仙子居灵异之府;爽籁送月,神人有绝妙之窟。松风伴涛,千山似碧笏归主;朝霞送晖,万壑推圣泉依宗。或一线玉悬,越涧穿峡;或百丈帘垂,敲崖击石。忽焉天倾龙漦,洗出净域;云传銮铃,奏同大吕。真宇内之洞天,齐鲁之福地。疑登瀛洲,辇道迎秦皇卤薄;便生药灶,方士圆唐宗仙梦。海上名山第一,非徒高摩重霄,更缘周流群岫。崂山之泉,穷碧绿而临无地,险岚云腾,幽谷烟笼,泉得神助,山随泉活,普天之下,未有如斯奇绝者。醴泉有名,崂泉阙如。太白携旷代之才,耽餐紫霞,忘著雄文,松龄探幽冥之魂,惟顾绛雪,偶咏海市。高人韵士,目迷而心醉,隐机而忘言,良可惜也。
且也吾国道学,殊重形上,契同于易;下接神话,非止于巫。东起海筮,西达昆仑,南极荆楚,深雄瑰伟,不惭希腊;太玄至奥,平视基督。阐阴阳之化育,扬自然之哲理,揭天地之大美,尊人类之至性。惟吾崂泉,知所流变,泉沁物衍,上善之水。观绝壁泛绿,悟四时之定法;待深峡红遍,知万物之成理。天筠诲人以道,此足徵矣。
有司雅望,嘱为内九水十八潭命名,仰泉注而俯潭溢,文思潮动,谨献至诚,以示后之来者。锦帆嶂在,当扬波于天下,撷雅为颂,永葆斯馨!
《崂泉铭》为著名画家范曾应邀游崂山时即兴而成。其坐于车中,仅用半个小时,即完成499字的全文。

俱化潭
“俱化”取自《庄子外篇.山木》之“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与时俱化”有与时俱进的意思,其意为: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与时进退,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去实践,去生存,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断,违背事物客观规律,自取苦果。





中虚潭
“中虚”取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原,以无原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中虚”就是中间有空虚的意思,人们要学会磨练自己,像庖丁一样做到游刃有余,顺势而为。

刻石“五水 养生”
五水,主要景点为有间潭、大夫石。
“养生”源于《庄子内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和能力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边际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利用环境、工具、和规律掌握知识技能,是养生重要原则之一。他还提出“安时而处顺”的养生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能得以长久安生。

大夫石,位于五水南岸,侧影如士大夫拱手相揖,从六水回望,更加维妙维肖。

有间潭
“有间”取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取意和中虚是一样的,意在提示大家悟出以“无为”养生和治国的秘决。

刻石”六水 坐忘”
六水,主要景点有得意潭、石门亭、得鱼潭、飞凤崖、锦帆嶂、千层岩、无己潭、山高水长、不滞潭等。“坐忘”语出《庄子内篇.大宗师》:“堕肢体、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通过解释坐忘表达了同一于大道的大方法。意思是说:抛弃肉体的愿望,杜绝对世界的观察视听,放弃自我,回归内部世界。

得意潭
“得意”取自《庄子杂篇-外物》,与下面的得鱼潭的解释相似。




得鱼潭
“得鱼”源自于《庄子杂篇.外物》:“鉴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为忘言。”道家认为:天下没有值得固守的东西,当时解决了问题,过程完成了,工具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不要再沉浸在其中,积成累赘不利于养生。


飞凤崖,位于内六水峡谷中。因谷深狭窄,南岸悬崖陡壁高约百米,色赭黄,石纹纵横有致,其色彩闪烁如凤锦,故名“飞凤崖”。


锦帆嶂
六水涧北有赭黄色崖壁拔地而起,高数十米,状如船帆,石纹纵横相缀,在阳光下灿烂似锦,故名”锦帆嶂“。


“山高水长” 题刻,字镌于六水北岸40米高空之悬崖峭壁上,字径1.5米,为内九水最高最大的刻石。

不滞潭
“不滞”源自道教思想家对《老子.第一章》:之“玄之又玄”的阐释。其中唐代道教思想家成玄英释《老子》“同谓之玄”说:“玄者深远之意,就是不滞之名”句云:“有欲之人惟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谴双执”。这其中包含着丰富、微妙而辩证的人生哲理。

刻石“七水 逍遥”
七水,主要景点有七水亭、餐霞潭、大龙门、二龙门、月城、冷翠峡、饮露潭、鱼鳞峡等。
“逍遥”语出《庄子内篇.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泛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乘风而行,轻曼飘逸,但毕竟有所依赖,道家讲究顺应天地本性,乘天地之气,遨游无限宇宙之中才是真的逍遥之游。

“大龙门”题刻
四周为绝壁,西入东出如城门,古称大崖门,清代即墨文人张鹤称为大龙门,字径1米,刻于北岸之悬崖上。

“二龙门”题刻
由大龙门东去,出口即为二龙门,崖如齿,字刻其上,字径40厘米。

“月城”题刻。
在大龙门与二龙门之间形成的圆穹中,群峰环抱如圆月、如城垣,旧称月城,出月城稍东即为靛缸湾。





冷翠峡 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与七水几呈直角相交,有峡水流出并汇入内七水。因立于峡口南望,峡中翠绿如染,景色幽深,故称冷翠峡。进入峡内,一般多游至观瀑台折返,而当七水处山水大时,可经冷翠峡绕行800米至潮音瀑。





七水垂帘瀑布

饮露潭
“饮露”取自《庄子内篇.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道家认为:露乃日月净化,久服之则可散形入空,与云气合体,成为神仙。

鱼鳞峡
过二龙门,出月城,在峡谷南岸凹洞内刻有“鱼鳞峡”三字。因峡谷四壁呈赭黄色,又名金华谷。又因涧水中遍布各种卵石,光滑明亮,似鱼鳞排列,流水因此成纹,状如鱼鳞,故名“鱼鳞峡”。



刻石”八水 安期”
八水,自鱼鳞峡至清心潭这一段为八水,进清心潭即进入九水。
“安期”语出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亲见安期公,食早大如瓜”。安期即安期公,琅琊阜乡人。据说很早就得道成仙,曾与秦始皇在崂山谈经讲道,在这里意为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刀劈石

清心潭,自此进入九水。
“清心”出自《庄子.在宥》说:皇帝问广成子如何治身可以长久时,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心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道家认为:清静是天下的根本,否则就不能很好的生存,但也不是让人清心寡欲,而是要保持一种心态。


潮音瀑、靛缸湾
潮音瀑, 为内九水的尽处,四面峭壁环绕,东南面岩石裂开如门,瀑布从中三折泻下。第一折西向,流长约6米,下注鼓腹状的石槽中。二折西北向,流长约5米,下注椭圆形之石缸内。三折最长,约10米,西南向,下注直径20多米的池潭中,水色靛蓝,深难见底,故名“靛缸湾”。


“春泉玉龙”题刻,为原北九水疗养院东北疗养员张伟自刻


诗刻《游鱼鳞峡》,为书法家黄苗子所作并题写,镌于潮音瀑水左侧,通篇高2米,全诗为:
游踪不到鱼鳞峡,不识崂山风景奇。三面苍崖萦碧树,千重涧水汇清溪。
我初目眩疑迷幻,泉作琴音引梦思。 觅句艰难终未惬,故应写出无声诗。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五日苗子时客青岛。

诗刻“鱼鳞口观瀑布”,为清代文人高凤翰所作,辛酉秋(1980年秋)由书法家钱君陶书,诗刻于靛缸湾西壁,与潮音瀑相对,幅高3米多,全诗为:
涧水从天下,奔流万派喧。跳珠凌水末,飞雪溅云根。
寒欲生毛发,清真洗梦魂。时逢采药者,或恐是桃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