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或者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此种修辞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的主旨大意。
如:郦道远《三峡》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可译为: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如:出自南北朝乐府诗集的《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里的“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上下句意思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内涵十分丰富,行文极其精炼。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互文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在不同的市场购买战马所需的装备,其中“东市买骏马”和“西市买鞍鞯”是互相补充的,它们描述了木兰在准备出征时所做的一系列购买活动。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并不能直接理解成东边的门,西边的床。可译为:打开我东阁和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运用了互文、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
如: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以婉转互文的艺术手法, 描绘了戍守边塞的长官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铠甲穿上后难以贴近身上的情景。简洁含蓄地暗示出北方边地隆冬的奇寒,写出守边将士戍地生活的艰辛。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征夫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这里的悲怆情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败、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如:唐代·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的修辞手法是运用互文,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这句诗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
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表示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如“朝晖夕阴”( 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忧其民”、”忧其君”)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是互文)
如: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和互文。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这两句互补见义,意思是千里万里冰封,千里万里雪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