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遇见了这么一位老师,个子不高,背粉红色小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小可爱学姐(❀ฺ´ω`❀ฺ)。
可是,第一次见面就画人生金字塔,道理讲得有图有真相,就像一大碗励志牌鸡汤“啪”的一声放在你面前,她只酷酷地对你说了一个字“喝”。
干练、活力、冲劲,这是第一次会后她给我的感觉,又是个与外表不符的女人,很好,这碗汤我先干为敬。
自认为自己也是个有想法的人,对未来有较为明确的规划,所以在听她讲话时发现了许多不谋而合的观点,内心澎湃难安,有种自己走对路的感觉。当会议结束后,满怀尊敬加了这位老师的微信,向她表达我的激动情绪,同时关注了她的公众号。
可是,接下来的内容让我有点看不懂了。
晚上的时候,看到她公众号更新,标题是《过好每一个当下,才是本事》。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师的文笔很好,不然她也不能写出下面这种文艺引语。
不问目标,不问结果,过好每一个当下,感受每一个天然平常,便待得云开日出。
关于全文,中心内容大概就是教导大家不要想着之后的事,好好正儿八经看看脚下的路。那这个思路有错吗?是,没错。但谁敢相信这个温柔劝你脚踏实地生活,别没事胡思乱想的笔者,曾在半个月前拿着粉笔,慷慨激扬的跟你大谈人生理想。如果我没听过她开的会,我一定会认为这个笔者是个踏实、稳重又谨慎的人。干练?活力?冲劲?跟这个人基本不挂什么钩。但是,这两种性格的确出于同一人。
所以,这件事就瞬间变得神奇了。
我思索了很久,为什么一件事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出现在一人身上?
最终,我想到了一个可能性较大的原因:其实她自个心里也没有很清晰的活发。
在无处不鸡汤的社会里,总有人像个人生导师一样想教导你前进,当然,我相信她们的每一条建议都来源于心底的善意,只是有点万事均有理的架势,怎么着都能自圆其说。
举个栗子例子:
吃苹果该不该削皮?
你可以今天说该,指出过度使用农药的危害;也可以说不该,削皮是对果皮连接处的营养的浪费。所以我们今天觉得是啊要削皮才能吃,明天又觉得不该削皮啊。
习惯于吸取所谓的经验,观念自然总是摇摆不定。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就感到迷茫,听之过度,却又思之甚少。
冷静下来看,不就是吃个苹果吗?我饿急眼了连洗都顾不上。
所以经过这事后,我也反思了下自个,这长者言论也不能全听全信,毕竟真遇上事了说不定他也是懵逼的。
你真当给你人生忠告的人都活明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