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随份子季”。
上个礼拜突然收一条短信:“嗨,好久不见,我是XX,我5月1号结婚,记得来参加哦。”我花了足足60秒才回想起来,这是一个上学期间说话没超过10句,毕业更是再也没联系过的高中同学。
简单寒暄之后,我告诉她那天有事,实在抽不开身去参加婚礼,祝她幸福。而事实上我即使没事,也会拒绝她,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当冤大头。微信那头,她半天不说话,我发了一句在吗?结果却发现,我已经被她拉黑了。
如今,结婚季收请柬随份子,成了节假日的标配。有时候就连周末都在赶婚礼的场,然而却经常在举杯祝福新人,热闹散去之后,伴着微醺裹挟着干瘪的钱包匆匆离开。尤其对于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随礼成了一种经济负担甚至困扰。
多年都不联系的同学、朋友甚至前同事,突然通知你去参加他们的婚礼,那种感觉,真的很微妙。很难不让人产生误会,你是真心想让我参加婚礼,还只是想多要份份子钱?
想中国乃礼仪之邦,长于行礼而羞于谈钱,却又为何会创造出份子钱这种格调比较低的东西?
在古代,中国人并没有流行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习惯送礼物给新人。份子钱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不是出于人情世故,而是为了“众筹”办事儿。直到清末,所谓的上流社会对份子钱开始讲究起来,在老舍的《正红旗下》里就有关于因为拿不出份子钱而发愁的描写。后逐渐流行于民间,那时候有些人家田薄财寡,如遇红白事着实艰难,亲朋故旧便各出一些“份子钱”帮衬着把事办周全也算是一件功德事了。
但懂礼的中国人擅长传承,随即慢慢将份子钱“发扬光大”。结婚、生子、离婚、再婚、搬家、离职等等,名义上是邀你聚会请你吃饭,其实是瞄准了你的份子钱。
中国人懂得感情投资,如果你发现一个几乎不联系的朋友最近突然热情起来,那么不好意思,ta不是要借钱就是要结婚了。如果你借口不去,ta还会“善解人意”地说:你忙就不要硬赶过来,耽误你时间不好,那个…支付宝或者微信转账也都挺方便的呦。
有人调侃说,对于新郎新娘来说,拟定宾客名单,是他们记忆力和联想力最好的时候。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与你架起一座“豆腐渣”质量的友谊之桥,提醒你为这段似有似无的关系充值缴费。
可当你为了面子续上费之后,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场面,酒席散场,新郎新娘关上门窃窃私语:
“小张,200,这也太抠门了!”
“老王,1000,真够意思!”
“小李,500,不熟,还行吧!”
“老赵,100?以后他有事咱别去了。”
......
人情与礼金画上等号,好像份子钱出得多才是感情好的象征。可对于很多已经没了牢固感情纽带关系的人,你今天充面子随了份子,明天可能就被他们遗忘,直到再一次需要你随份子的时候才会想起你。
结婚不是讨债,参加婚礼也不是还债,礼节随份子,更不是道德绑架,你要是拿这个来衡量感情关系,那我就特别想给你唱一首《友谊地久天长》。
我认识一个男生,朋友多,爱面子,所以不管是她的亲戚,朋友,同事,朋友的同事,同事的朋友,朋友的前任,对他的邀请,无一不到场的,工作五年参加的婚礼有近百场了,只去年十一假期就接到20份邀请,有些无法到场的,份子钱也没落下。
古人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但他这些所谓的朋友,在他自己结婚的时候,很多不但假装不知道,不随份子,不送祝福,甚至还把他微信给拉黑了。将心比心,心更凉!
于是,很多年轻人都纷纷呼吁取消份子钱,互不相欠,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中国毕竟是人情社会,空手赴宴总归不好。记得在节目《奇葩说》中,陶晶莹讲过她结婚的时候,刘德华只送了她一套床单被罩,可她却喜欢的不得了,甚至开玩笑说自己每天幻想着在床上跟刘德华翻滚。所以,比起一叠送出去再还回来的份子钱,带着满满祝福,精心挑选的礼物反而显得更有意义。
礼尚往来,传递情谊,本是乐事,也是我们一个淳朴的传统。亲朋好友,喜事临门,适当地赠送一些贺礼,锦上添花,无可厚非。然而,当请柬成了披着一层温馨面纱的“红色炸弹”,让这项传统变了味儿,发了臭,人心惶惶,避之不及。
虽说这世上最大的债就是人情债,但当“份子钱”变成了一张自助餐的入场券,当人情消费实际已异化为“强迫消费”,所有的关系和情谊还有什么继续下去的意义?
请不要在你结婚时,才想起有我这个朋友。毕竟,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那我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网友评论
考虑什么六十秒,直接回:“一直没机会对你说,我很爱你,这些年每天想着你。你不可以结婚,你怎么可以结婚,我不同意!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不行,听到没有!哎呀!看到你爱人我会PK掉他。受不了了!”
然后关上手机,不再理它。
作者写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应该是这句吧:“人情与礼金画上等号,好像份子钱出得多才是感情好的象征。”
必须承认,这种通过礼金评判交情的现象确实存在。结婚请客本应是亲朋好友间增进感情的契机,但现在很多时候却成了产生矛盾与仇恨的特殊时刻,随礼少些也会成为反目成仇的理由。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前段时间一个大学同学结婚,给我说时很热情,当时我和几个同学实在有事参加不了,就想着通过微信红包的方式给她随份子钱,一起商定了每人随400,但当天我发微信红包时发现最多只能发200元的红包(当时还不太会用微信,不知道微信还能转账),我尝试了很久也没成功,又因为觉得结婚时刻将红包分开发多次不吉利,后来就只发了一个200元的红包。但那个结婚的同学当时只回了我一句冷冰冰的“谢谢”,并且对我的态度从此直转急下,虽没到删好友的程度,但也基本停止了互动。后来想起这件事总觉得憋屈,倒不是心疼份子钱,而是发现本来关系不错的人,却因为我送了她200元钱低于她的预期而使关系破裂,这种现象真的合理吗?
评论里还有人说也许作者的朋友不是因为她没交份子钱而拉黑她,而是因为她没去参加婚礼才拉黑她,那么这就更不应该了吧?有人确实临时有事参加不了,比如有人生了病,难道要逼着这些人拖着病体去参加婚礼?当然作者实际上是不想去,但要注意,作者的朋友并不知道作者是不想去还是有事不能去,若只是单纯地因为作者没去而拉黑她,那么也会同样拉黑其他没有去的朋友,这样做是否有些不恰当呢?
楼主虽然说的在理,但是也有些过激!人家邀请你,你不去也不想随礼,这没什么毛病!既然人家微信把你拉黑也不要想太多,本身就不想跟他做朋友还用得着在意吗?倘若楼主真的很看重跟这位邀请你的人的情意,你也是会随份子的。难道不是吗?
举办婚礼的人还得给红包来吃饭的。
红包也就十块钱一个。
不懂你们那边的风俗,手动狗头
归根到底:邀请没错,去不去也没错,但是不去还xiaji吧 bi逼那你就不够豁达,成熟了。累死我了打这么多字
你不去可以。但这种风俗或礼节存在没有对错。
你有有经历人生大喜大悲 有生活阅历吗 没有就别写这种社会生活的文章。
换句话说:谁会在意你那点钱 。别把自己看太重 也别把人想太差。简单点说这是社交,在学校学傻了吧。社团参加过没好好锻炼情商吧。 别成天盯着那点钱钱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