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的工作要求不定期的出差,于是全国几个比较大的城市都有幸走了一下。刚开始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还有兴趣在陌生的城市中转转,看看不同的人文风物,出差出的久了,就觉得这种闲逛变得越来越无聊。主要是每个城市都差不多,都有一个巨大无比的广场,一个人潮涌动的购物中心,一个灯红酒绿的酒吧街,有时或许还会有个把小吃集市,除此以外基本上都是遍布的水泥丛林。可以说是千城一面,整齐划一。有些城市或许还有个把传统建筑,比如西安的城墙,苏州的园林,北京星星点点的古建筑,但是总的来说每个城市都显得那么普通,那么相似,说的难听一点那么的无聊。
实际上全国各地跑了这么多年,感觉每个城市的名片是当地的语言和各种风味小吃,成都的麻辣火锅和嗲嗲的川话,重庆的巨辣老火锅和奔放的重庆方言,北京的火锅爆肚和带着儿化音的北京话,东北的烤鱼贴饼子和自带喜感的东北方言,等等。通过味觉和听觉让我们感觉的确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当然重庆火锅让我们的胃肠道也能感觉到她满满的热情。
说起来有些遗憾,城市的建筑理应成为我们对于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然而这些年的大拆大建让我们的城市逐渐变得千篇一律。北京的四合院,远比所谓铜锣鼓巷的噪杂要有趣的多。广州的骑楼非常好的切合了广州多雨的天气。苏州白墙灰瓦的小楼给园林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画卷。记得小时候那会国家好像还发行过各地民居的邮票,但是成年后真的循迹所踪的时候,确实无限的失望,这些民居似乎已经成为故纸堆一般,等着扫尽历史的垃圾堆了。
当然这在某些人眼里或许是一件小事,如当年马屁学者吴晗怒斥梁思成:“您是老保守, 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监赏价值可言!”。在我看来城市的建筑不仅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样充满着人文的情怀,或者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曾经游览过故宫、苏州园林的人们不仅仅感叹于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感叹于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平衡,更多的惊叹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习俗的符号。比如故宫太和殿为何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高规格的建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十个脊兽,这在所有中国古建筑中是最多的,而且每个脊兽都有各自的讲究。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不是日本人的主要原因。城市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化的结果。毁灭中国的古建筑,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中国人民族认同的根基。
说到民族认同,不得不说这一点对于中国人而言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微妙的东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在内,他们的民族认同还有一定的宗教和血缘色彩。而中国的民族认同几乎不带有一丁点宗教的色彩,或许带有一定的血缘色彩,但是更多的来自对于四书五经的儒家思想的认同。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汉武帝开创的尊儒思想,以及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固化我们的思维,固化了中国人对于很多问题的思维定式。然而经历了近几十年的思想革新之后,打到孔老二使得中国人忽然迷失了自我,民族认同感出现了极大的危机。当然今天很多人呼吁要复兴儒学,但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哲学原理仍然在起着作用。今天已经没有了儒家思想能够生存的小农经济的基础,换句话说我认为今天所谓儒家思想的复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学习儒家经典,一方面是从古人那里吸取精华,为今天的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要延续中华民族思维习惯和做事方法,保留这种民族的认同感。
也许今天的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每个城市都出现了“去年刚建的百年老街”。但是假的终究是假的。今天当我们远眺每个城市中可能硕果仅存的古建筑时,他们作为城市中的少数派,仍时时提醒着我们是中国人。当他们也老去的时候,中国人对于我们可能仅仅是曾经生存在这片土地的先民了,而这一幕在埃及、在伊拉克都曾经上演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