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百三十封信(柏拉图和登山者)

第二百三十封信(柏拉图和登山者)

作者: 居无所处 | 来源:发表于2017-04-09 06:00 被阅读17次

    亲爱的朋友,

      祝好!许久没有写信,是因为这两个星期太忙,忙于读课前作业,课后论文,诸如此类的学业问题。其实今日的学习压力也很大,需要就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写十页的论文,现在已经写了五页了,还剩一半,外面下午的阳光正好,就想给你写信了。

      第七卷以开头就是洞穴比喻,而大概是柏拉图最出名的一个故事了吧,至少我之所以会选这门课,就是因为柏拉图这个故事。囚徒们被绑在洞穴里,只能双目直视前方,他们只能看见身后的火光倒映在墙上的影子,把这误以为成真。有一天,一个人被松了绑,他站在地上,回过头,看见火焰跳跃,一时之间眼睛刺痛,过了一阵子才恢复过来,才意识到原来他们之前所看到的,不过是影子罢了,并非真实。于是他被迫向上走,走出洞穴的那一瞬间,也被阳光所刺伤眼睛,慢慢地辨别出事物的影子,倒影,和事物本身。

      我之前所知的大概就是这么多,故事的内涵似乎也很简单,似乎暗指我们所处的世界所看到的,并非真实,我们需要往上走,才能到达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但是,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这个人在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和太阳之后,被迫回到洞穴,因为他能够辨认影子和真实事物,于是人们强迫他来统治洞穴。理想国是最好的政体,但是这个政体,并不代表着快乐,至少对于这个哲学家来说,他更希望能够探索知识,而并非统治。

      于是在我看来,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和1984十分相似的反乌托邦小说,他们都通过构建一个所谓的乌托邦来告诉读者,乌托邦并不存在,或者说乌托邦并非是真正的乌托邦。我先前给电影史课写的一篇论文,就是把理想国,1984和大都会三者放在一起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乌托邦是一场噩梦。

      第七卷之后就是讲哲学家的教育,算数,几何,实体几何,天文和辨证法。已经写好的五页论文里,就是在比较几何和辩证法(哲学)的区别。二者相似,但却不同,二者都区分出了概念和实物,就比如说几何学里的圆,是完美的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完美的圆。而数学,讲究的是演绎法,就像欧式几何的五条公理一样,从公理推导出其他。但是,否认了其中一条公理得出的非欧几何,同样是逻辑完美。我们曾经以为自己活在欧式几何的世界里,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基于非欧几何。

      数学必须从公理往下推导,而哲学,却是一个向上不停发问的举动。当数学中1+1=2显而易见时,哲学会发问,为什么一加一一定要等于二呢?这个向上走的过程可能永远没有终点,就像我们可能永远也逃不出洞穴一般,但是哲学并非是来到一个完美的世界,逃出洞穴的成就,而是这个向上走的过程。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山》。我曾经这么写道:

    相比地核文明,地球文明实在是个幸运的文明。但是地核文明花了十万年登上了有限空间的这座山,对于他们来说的终点,其实不过是地球文明的起点。但是山无处不在,一山还比一山高。攀登上有限空间这座山之后,地核文明他们又重新站在了山脚上,他们发现光速是一个山脚,空间的三维是一个山脚,他们就这样被禁锢在光速和三维这狭窄的时空山谷中,于是他们决定继续登山。

    冯帆遇见的外星人乘坐的是针尖号,取自于泡世界首次发现地层密度递减规律的泡船。他们曾经花了十万年攀登上一座山,现在他们要花同样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攀登宇宙这座山。宇宙,其实也不过是个200亿光年半径的泡世界。

    登山,是永无止息的,因为山无处不在。

    登山的欲望正是好奇,正是探索未知的勇气。

    我们之所以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如此看来,从柏拉图的洞穴里不断向上走的哲学家,和故事里的登山者,却是无比之像。

      祝一切都好!

      四月八日 二零一七(天哪还有一个月我就要二十岁了太可怕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百三十封信(柏拉图和登山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wm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