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杜甫大半辈子处于穷困潦倒中,需要靠朋友接济度日,他也常在诗歌中袒露这种凄苦状况。
但,物质上的穷困从来没有打倒过他,他始终忧国忧民,精神富足。
可能有些人会以为杜甫这么能吃苦耐劳,是否出身低微,从小就吃过很多苦呢?
其实不然。杜甫实实在在出身名门世家,书香门第。他曾在诗中提及,小时侯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国宝级人物表演剑术,自然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才能邀请得到。他的家族实力,可见一斑。
杜甫的祖父为杜审言,一直在朝为官,虽然长期被排挤,官职不大,但文才了得,成就斐然。
早年他与唐初其他三位诗人一起,被称为“文章四杰”,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甫很是自豪,称赞“吾祖诗冠古”。
杜审言于708年辞世,杜甫出生于712年,杜甫未曾受过祖父的教海,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样冠盖满京华,可见,遗传基因真的很强大。
《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律诗中,收录了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这首诗是一首作和诗。和,是指在他人的诗歌基础上,作诗发表自己的感想。在一唱一和中,抒发情感,增进友谊。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作诗方式。
这首诗的标题已清晰表明,所和的诗为陆丞的《早春游望》。
晋陵为今江苏常州,这位友人姓陆,时任县丞,故称之为陆丞。杜审言此时也在江苏江阴任职。
诗歌的尾联,感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里的古调指的就是陆的《早春游望》。原诗内容已不得而知,但定与思乡有关。
这首作和诗,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一丝不苟。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独对偏,表达二人皆为宦游人,拥有同样的立场,同样的感触。同时与结尾对应,对于春日里的“物候新”本应惊喜,此处却独用“惊”字。
惊觉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岁月流逝催人老;惊觉此处非故乡,故乡在何方。有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苍凉感。
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云霞对梅柳,海曙对江春。
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𬞟”:淑气对晴光,指春光明媚,春风和熙。
简单四句二十字,远近相衬,动静结合,色调饱满,勾勒出一副迷人的江南春景图,欣欣向荣,春意盎然,鸟语花香,令人沉醉。
不过,这只是一种巧妙的铺垫。
其间隐藏着诗人真实的愁绪,美则美矣,但惊觉这里不是家乡。
此刻的家乡中原大地,受地理位置影响,同样的物,却拥有不同的景。就如,胡天八月即飞雪,而八月,中原大地仍秋风飒爽。
物候新,体现的是处处做对比,绵绵思乡情。
于是,尾联处,情绪一触即发。
耳旁传来陆丞的这首古调,不由得,触景生情,思归心切,怆然涕下。
王勃送别友人时,曾道: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啊,宦游人,为了事业,背井离乡,四海为家,与家乡亲人渐行渐远。
表面潇洒,只把他乡作故乡,但家乡始终萦绕于内心最深处。
无论得意失意,不管春夏秋冬,在心绪最敏感时,思乡之情总是那么轻而易举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什么是同道中人?借助这首诗,诗人表达了与友人同频共振,感同身受,惺惺相惜之情,其后也蕴藏着二人深厚的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