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等方面的原因,我们虽然都渴望一种以及无条件的爱,但是我们大都是在有条件的爱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我赞同某些这样的观点,就是反对采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将爱简单分为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并且判断前者坏,后者好。分类,影响我的自尊。
我赞同弗洛姆的观点,爱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是建立在认知、意愿和努力的过程和基础上的一种能力。有条件的爱是一种生疏的不成熟的爱,而无条件的爱则反之。
夫子云,”己欲立先立人”。人的成长就是一种理解自我,共情自我的过程,从而真正活在每一个当下。在爱自己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人也学会了爱他人。这两个过程或许是同时进行,彼此促进的。
人几乎都是自私的,都希望别人满足自己。人又常常是盲目和有局限的,常常会缺乏共情。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的父母太少太少,能够达到百分之六七十的无条件的爱,就可以称之为成熟的爱。
如果可以将爱分类,不能简单分为两种情况,生活中存在着大片的灰色区域。称之为生疏的爱,看上去像有条件的爱。比如中国式的父亲言行举止模式缺乏自我认知,也不会表达爱,也容易培养出讨好型人格更多。
我觉得,只要有爱就养不坏孩子。
当然也有少数不爱孩子的父母,那是真正有条件的关系,单纯要求孩子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不能称之为“爱”。他们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重要地位,遇到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方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