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构思了很久。由于是写关于未来的看法,所以本文都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构成,无法通过具体的实例给出合理的解释自圆其说,再者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和自身所处维度的不同,无法尽可能详尽的描述未来种种可能,因此就大可认为是胡诌之言当做酒后笑料而已。

谈及未来,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发展,在我看来广义上的发展必定是两个维度平行空间的发展,大的方向就是古人所谈论的“宇宙”。广义的宇宙定义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古代对宇宙的定义,有西汉的《淮南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也就我们通常所谈论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人类所有的探究都在仅仅围绕着这两个大的方向,至今仍未有大的突破。对空间的认识也是从自身开始,由最初的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至日心说,再到宇宙起源是由奇点开始经历了大爆炸时期,产生我们所熟知的宇宙万物,人类越是探究,越是难以明了其中的奥妙。早在1500多年前,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提出无限宇宙的雏形并给出假设猜想。他在文中这样写道:"站在宇宙边缘向外射出一支箭,如果箭继续前进,那么很明显,宇宙继续向所谓的边缘以外延伸。如果箭不继续前进,假设撞在一堵墙上,那么墙必然是处在所谓边缘之外;如果你站在这堵墙上向外射箭,也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是飞入无尽的空间,要么是撞在某个障碍物上;然后你又可以站在上面射出另一支箭,无论如何,宇宙也就没有空间的界限。"《时间简史》一文中,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空间-时间一定存在奇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可以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所有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无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样,只不过多了两个维数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可归结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而在《三体》写道:“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提供科学知识能够赖以确立的可靠基础,科学知识就是用归纳法从有限的观察陈述中推导出来的,而这种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可笑的。而科学探究的主题始终是我们人类自身,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始终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进而得到的所有科学的结论都是围绕着人类自己,并且是以人类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不是绝对正确的。虽然这套科学体系并不是终级真理,但因为它“客观、逻辑、实证、可重复检验”的特点,保证它成为了人类对客观世界最可靠的认识,这已经是人类当前认识能力的极限了。这种对未知的探索,形成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人类深陷其中,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对于时间的探究就更难以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重复性实验,因此所有对未知的探究都集中到了利用人类无穷想象力来研究无穷尽的宇宙空间。

既然是要利用人类无尽的想象力,那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式,跳出人类所在的三维空间,站到更高的维度去俯视低纬度的空间。因此就不得不谈论在探究中利用的哲学思维,从最初的唯心主义到现在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认知,影响到人类的认知思维,而认知又决定了行为高度。唯物主义讲物质先与意识而存在,我们都知道这是正确的,但是,却不能忽略每一种哲学思维都有它的局限性,就像我们不能否认唯心主义一样。因为所有物体虽然是唯物的,但是却通过感官探知它的存在,而这种感知过程确实是唯心的。利用辩证法的思维去思考,唯物与唯心就是辩证统一的,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它们相互辩证又高度统一。目前,哲学的研究还停留在上世纪的唯物主义阶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突破,也就限制了思维空间维度的跳跃性,无法通过新的哲学探索去探寻新的未知世界。人的理智喜欢追求明确和肯定,但是人的情感却常常向往不肯定。人的情感不愿追随理智沿着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狭窄小道走下去,因为顺着这条小路,人们会不知不觉进入自己陌生的境界,原来所熟悉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遥远,这种现象引诱人们宁愿和想象力一起逗留在偶然性和幸运的王国里。在此,它不受必然性的约束,只沉浸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现实中的盖然性代替了概念中的绝对,人们就自然可以根据与实际所掌握的资料,从而判断出那些应该知道而尚未知道的将要发生的事情。
狭义上的发展,主要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我看来也是两个维度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这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互为矛盾的统一体。生产力的发展必定会促使生产关系发生改变,而生产关系的存在又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这两者在不同的时空中,相互角逐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直到有强大的能量打破平衡,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会形成新的动态平衡,人类社会便在两者相互斗争中一次次螺旋上升。打破动态平衡的强大外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才会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发展了必定会应用到社会中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我们只需要探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轨迹就可以从中窥视到生产力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自然科学的发展直到19世纪才迎来高峰时期的三大发现:
1.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3.生物进化论,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结束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错误认知。
时间走到了20世纪,自然科学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
1.量子学理论:量子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达方法和思考方法,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相对论: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狭义相对论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广义相对论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考系中(非惯性系),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3.DNA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就是这些自然科学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知,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虽然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认知依然停留在20世纪的水平,只不过在以上领域中钻研的更深,前行的更远,但至今仍未有更大的突破性的自然科学原理发现。这样子造成的结果就是,虽然人类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得生产力短暂持续发展,但是积蓄的能量却不足以打破生产关系的壁垒,只能艰难的维持目前的情况负重前行。以汽车为例,汽车工业首先出现的是蒸汽机汽车,到19世纪末叶,才出现了内燃机汽车。虽然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但现在的工作原理还是燃烧以获得能量驱动汽车前进,只不从之前的燃烧煤到现在的燃烧汽油或者更清洁的能源。本质上获取能量的方式还是燃烧并未有更新的突破,也就限制了它自身的发展,燃烧物不同获取能量密度不同,但是能量的获取方式始终无法达到原子形态,因而就不会有质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严重依赖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的停滞也就限制了人类对于生产力发展极限的想象。

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让人类逐渐融合的最强大的三股力量 : 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从人类发展的数百万年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经济,政治,宗教从来都是一个整体,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不能单一而论忽视相互间的作用。目前存在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归属以及无产阶级与有产阶级之间相互的雇佣关系。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生产资料归小集体所有,以便在极端条件下更大程度上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处于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生产力相对提升,和之前封建社会相比,生产资料相对分散,权利中心逐渐分散,从以皇权为中心转化为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共和制,由中心化逐渐往去中心化发展的过程。生产关系的存在主要是有生产资料掌握的去向所决定,如果生产力高度发展,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不需要依赖于他人而存在,那就会是完全去中心化的社会,当然这是假设的一种极端现象。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却不能忽略人类情感即人性,人类会极可能避免极端现象的出现,进而采取比较温和的折中路线,未来会朝向部分去中心化的趋势发展,也就是未来格局的走向。当然这又受制于政治、科技、宗教、文化、民族等等多方势力的相互角逐,是多种因素下的高度盖然性的事件,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发展轨迹。不论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存在即为合理,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的过程,因此凡是能够为人类提供便利的事物,就有存在的理由,然而理论的发展确是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的过程,从现实中大家都能看到的事物提升到理论哲学的高度。基于这些在人类进化到共产主义之前,在政治制度依旧以代议民主为核心的前提下,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
最后,由于自己认知的局限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因此,我只能看到世界从镜像中所呈现给我的自认为真实的表象。再者由于时间及文章篇幅的问题,很多太过于具体的发展方向并未指出,这些太过于具体的东西,大家都能看的到想的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大家一起共勉。
祝大家新年快乐,大吉大利! 2018-2-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