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亲戚家玩,桌子上的一套泡茶的茶具成了他的新宠,几乎一下午都在摆弄:把茶杯叠起来在一一摆开,小茶壶装水,学着大人倒满每个杯子,再倒掉;水龙头放水打开开关烧水…,这样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临了回家还嚷嚷着要把茶具一起带回去,不然就不走…
在宝宝沉静于自己的“工作”时,大人会时不时的提醒:
不要把水弄到外面;
小心不要把杯子弄地上摔坏了;
水壶水烫会烫到手…
成人的每一句叮嘱后面,宝宝都会有相应的回答:
我没有把水弄到桌子上啊?
杯子没有坏呀?
可以拿后面的把手啊,不烫啊…
日常的琐碎里,强者(成人)和弱者(孩子)之间的这种冲突源源不断!往往最终会以成人眼里的孩子不听话,又犯错误或被迫服从而告终!
这样的场景,在有娃的家里是不是常见?

我们是要站在孩子的视角还是站在把孩子看作成人的角度来对待呢?这个边界如何把握,成了大人的心头虑!
儿童天生兼具探险家,具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周围一切的接受力。好奇使然,他们用触摸碰看等来感知世界,吸收所视的全部影像,包括事物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模仿成人的动作进行内在的练习,构建自我,达到在-摸索中成长!
成人以他们自己的逻辑和角度去看待儿童,出于一种本能的防御心理以及无意识的忧虑感,总是担心一些东西会被弄脏或打碎!
孩子也只因他还是一个孩子,在身体和心智上都还达不到成人的状态,需要呵护,为其规避危险!但过度保护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孩子长期在否定式的语言暗示环境下成长,会形成自卑,不自信等人格特性!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是儿童善良和邪恶的试金石。总是以统治者自居,高高在上,儿童在任何方面偏离了成人的方式就被当作是一种罪恶,成人必然会迅速加以纠正。如此做法,即使可以确信他对儿童充满着激情和爱以及为儿童的牺牲精神,他也会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
如果儿童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他又怎么能听从其他人的指示呢?服从是一种精神上的聪慧,而这是以内在心灵平静为先决条件的。
当儿童自主权得到尊重,可以选择并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当内在疑惑有了新发现,从中获得实现跨越的满足感,充分体会到自我征服感,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
渐渐的,精神变得强大,“服从”转变为“适应”,以他们本能的直觉,找到了通往力量之路。
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给孩子机会去积极担当自己行为的后果,远胜于剥夺孩子的机会来惩罚他们!多给孩子一点耐心,耐心,NICE~!
记住,你只是一个监护者,孩子成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非创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