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塔拉(主人公)从小到大成长的经历,如何一点点从认命到不认命的过程,认命是指生长在大山里的家庭生活,习惯了原生家庭父母的思想灌输,见证哥哥们的各自发展(有认命的,也有不认命的),忍受家庭暴力等等,通过这个家庭对世界的认识,确切的说是从父亲口中对外面的认识。不认命是从自己开始有意无意的想逃避哥哥的暴力,父亲危险又肮脏的工作,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上帝,尝试考试,自学进入了大学以及后来的发展。
有时我们是接受命运的,不管多苦多累多脏,那是我们原来成长的地方,我们似乎就属于那里,即使有千遍万遍的想法,但突破总是一件难的事情。就好像我们明明知道运动的好处,减肥是正确的,却依然不去锻炼一样。
主人公也接受现实,她觉得无论是28分考上大学,还是被大学拒绝理所应当的为父亲工作,都是合乎常理的。这让我觉得梦想并不是小时候就有的事儿,而是跟随命运的步伐一步步指引你前进和选择,也许你觉得我一生该(规划)读什么书,做什么事,看什么电影,遇见什么人,但反过来想,可能在你生命中某一阶段时期,冥冥就注定你看到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或就遇到了什么人,无论是小人还是贵人,它就是教会了你成长。
主人公在进了大学之后,前前后后的几个室友也说明了这一点,有的因为看她不卫生的习惯而远离,有的和她一起复习功课,一句话改变了她不知道如何学习的困境,“不看教科书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也有的带她去见了学校的主教,还意外的得到了四千美元的助学金。
这也让我想到刚上初一的第一天上课,第一次上英语,老师教了几个单词,但第二天突然就小考了一下,虽然单词写对了,但老师让后面加上词性,我一个也没写,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词性,或是老师没讲,也或是我没注意听到,结果我晚上挨留了,这对一个小学一直是好学生的我是刻骨铭心的,到今天还记得,老师对答案说,词性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我才晃然大悟。所以有时学习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真是需要一句话的点拨,正如塔拉刚进大学的懵懂,她需要学长,老师或同学的一句指点。也许是因为那一次挨留,我也不是英语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了。
还有一段特别有感触,就是上了学以后的塔拉在假期时回到了家里,与家里产生了隔合,也可能她自己不觉得,但原本站在她一面的哥哥和本来就抵触上学的父亲站在了一队,环境真是可以改变人,就像在部队里锻炼过的人总能被人看出来一样,就算我们自己不觉得,但就成了另一个自己,要么自命不凡,要么桀骜不训。 我和我弟弟在上大学以后回到家里就是这种感觉,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妈妈说你就是在这长起来的。
小说来原于生活,这本书写的更真实,更像我们自己,更像一个认命的井底之蛙,突然厌倦了井里的脏嗅的环境,而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了井外的过程,只不过,主人公是长在山上,最终也像鸟一样飞出了大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