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写作能力都有巨大的影响。
在我校听课,常有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请读出感情来”“请带着自豪的感情来读”“请带着悲痛的感情来读”。学生即使按老师的要求读来仍平平淡淡。有时在朗读水平较高的班级听课,学生一开始初读能读得较好,但经过学习理解文章之后却上不了新台阶,甚至出现因过度熟练越读越倦怠的现象。这是因为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缺乏文化氛围,甚至有的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无法对孩子进行指导,所以我校学生朗读水平整体偏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都表现出与城区学生明显的差距。因此,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对我校教师而言任务更为艰巨。
怎样才能使读书声成为我校语文课上最美的弦律呢?我认为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踏踏实实进行朗读训练才能提高我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兴趣。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情感是语文教学最鲜明的特色,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敢爱敢恨,不得不带着感情去朗读。如进行《一夜的工作》后两段的朗读训练时,应使学生充分理解总理工作极端劳苦而生活却极其简朴;教学《长征》时,必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真切体会(而不是对知识的理解)红军长征之难,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赞颂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与作者产生了相同的感慨,朗读教学便成为非常自然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
二、对文章词句进行品析。朗读时要学生真情流露,就必须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开国大典》),“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的战友邱少云》),“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丰碑》)。学生在朗读时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读、议、品、悟中既能积蓄情感,又能找到抒发情感的突破口。
三、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学生的朗读活动起到调动学生情感和示范的作用。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又加之年龄小,很难把握朗读的技巧。单靠学生的体验不可能总会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教师还需要发挥自己的朗读示范作用,在语音、语调上进行适当指导,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开国大典》)在文中出现两次,朗读时的力度稍有区别;“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鸟的天堂》)的重音所在等,都必须在学生反复体味而不得的情况下进行范读,甚至于教师用多种重音、停顿的不同处理进行范读让学生进行比较,选择最佳朗读处理进行朗读。
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朗读的积极性,还要经常开展关于朗读的活动。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使自己的朗读水平得到展示会带给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喜爱朗读,主动阅读。
对我校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以上四点,就能弥补家长辅导的和学生现有阅读量小的不足,踏踏实实地进行好语文科的教学,从而提高朗读水平,促进阅读和写作,发展思维,实现我校学生与城区学生零差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