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也算是跟着读了几本书,且在听书APP上也听了不少的书,比如“樊登读书”,觉得因着这样滋养,思路打开了一些,格局拓展了一些,但仍然未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彼岸。
颇为苦恼,咋听、读了那么多的书,生活也好、学习也罢,工作也好,家庭也罢,变化咋就没有那么大呐?!
读了魏智渊老师的这篇《读书老记不住内容怎么办》,我才明白,原来我读书的最大问题出在没有学会“建构”上。
“建构”这个词于我而言依然比较陌生,上一次连续听到几遍,还是在一个共读群中听到的,那是在听褚清源编辑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时,王红顺校长不断的重复“建模”这个词时我才意识到“建构一本书的结构”何等重要。
魏智渊老师是这么解释的:
一本书的实质就是一种结构,书的写作就是结构的展开,而阅读,就是进入和理解这种结构,并将这种结构吸纳到自己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这就叫建构。
他还特别接地气的做了一个比方,读完一本书难以建构成自己的结构就像逛公园,你在其中漫步,发现几乎每一步都赏心悦目,却无法建立起一张公园的地图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先用“对着菜谱学做菜”这样一个例子来切入。
1.做菜,就相当于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
2.搜索菜谱,相当于为解决问题寻找合宜的书籍。
3.照着学做,相当于理解一本书的结构。
4.品尝咂摸,总结经验,相当于对书中知识的运用和反思调整。
魏智渊老师称这种读书方法叫“菜谱阅读”,它的优点在于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把控,可以及时反馈总结作出调整。
最最重要的,是把控、反馈和调整。
想想也是,我不止是读的不多,即使难得的拿起一本书来读,要么刚读了一点点,就坚持不下去结果半途而废。要么一点一点的啃,从头啃到尾,耗时一个多月或者更长时间,读着后边忘了前边,标准的“猴子掰玉米”,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到底如何理解、吸收好一本书?
魏智渊老师给出了“热读+跳读”的招数。
1.热读
就是一口气读完。只挑最吸睛的地方圈画出来,特别有感觉的也可以做眉批、旁批。
2.跳读
第1遍热读后,尽量在短时间内接着读第2遍,是跳读——只读自己当时划线或批注的部分,速度当然要快,通过勾画的重点,将书的结构提取出来。
跳读中,速度可稍微慢一点,若对某一句话或某个观点有了同感或产生灵感,可及时捕捉并记录,然后将这些头脑的火花即时进行“深加工”,很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收获。
我平时的啃读就喜欢“寻章摘句”,留下自己的痕迹,一篇质量下乘的“读书留痕”文就出炉了。
这两步看似容易,执行起来会难。因为容易掉进“赶紧读完,证明我又干掉一本书”的虚幻“自我安慰”沼泽中。
最妙的是魏智渊老师还给出了一系列升级版的高招——
分享+延伸阅读+“变现”
3.分享
关于分享,这一点我很有感觉。
根据“知识的留存率”这一原理,我们得知,想要让知识在大脑中留存的更长久,最高级的做法就是把它讲出来或分享出去。
就如课堂上孩子们听讲,专注的投入课堂,及时和老师互动,这时“留存率”最高能达到60%,而做小老师,把所听的知识再讲出去,则能高达80%。
这就是为什么“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的深层逻辑。
因为要分享给别人,讲到别人能听懂的程度,会在开口之前发现还有个别没弄明白的、结构混乱的地方,不用别人提醒,就会读得更投入,更专注。
4.延伸阅读。
这个概念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寻找相近的内容,或者说读读作者的其他书籍。
我在听读“樊登读书”APP上面的若干本书后也有一点小小的感悟,不少理念观点和做法,在许多书中都会出现。
比如做事要专注,做人要低调,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好自己,要想一个人自律水平高,就要给予足够的自尊,学会用减法来生活是最大的爱自己……
这也许就是大道至简。
5.变现
变现这个说法,只是为了吸睛,其实就是读完一本很有感觉的书,发现里边的做法有用赶紧拿过来,在自己身上或者家庭工作中来个“依葫芦画瓢”,哪怕一开始效果不甚了了,但继续保持执行的深度和力度,效果肯定会慢慢体现出来,最次等的收获也有助于反思不是——反躬内省为什么效果不好,下步如何提升?
不能学以致用,就相当于蜜蜂采花不酿蜜。
还别说,跟着魏智渊老师又学会了妙招一个——读书如何才能读出真经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