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评
《春夏秋冬又一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苦

《春夏秋冬又一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苦

作者: Wishaper | 来源:发表于2020-07-04 12:46 被阅读0次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总是莫名的带有东方禅宗的典型色彩,是一种众生皆苦的无奈和继受。影片是试图揭示一种人性的共同点——我们的一生,总在超人性和神性 之间徘徊、煎熬,难得解脱。所谓与生俱来的苦难正在于此——人生来会有欲望,会有猜疑,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的修行是被以怀疑的态度审视的。

导演金基德曾在法国巴黎深造美术,看《春夏秋冬又一春》时,总能看到超验主义的痕迹——虽然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在基督教的领域之内。

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并完成了他的经典代表作《瓦尔登湖》。在这部作品中—— 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 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而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显然也带有强烈的超验主义色彩。在这部电影中,金基德同样围绕”超越感觉和理 性而直接认识真理“的”先决主义“展开辩证的探讨。

当然,从影片的剧情架构,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金基德虽然使用了超验主义的方法,当他对这一主张实际上抱着审视的态度——哪怕在山庙这样一个纯净、优美、远离世俗丑恶的微观生态中,人性的丑恶依旧在人的魂灵中孕 育、生长。 金基德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有着社交恐惧症的、与世隔绝的孤独者。这方面跟作家梭罗很像,梭罗曾在他的日记中写:

如果我要孤独,我必须要逃离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净大殿里我怎么能孤独得起来呢?我宁 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连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一堆地堆放柴火。

在这篇日记中,梭罗强调要自己“当心”,这种“当心”我们屡次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看到——通过公鸡这一意象传达。 重新回头看电影,觉得通篇都是导演的自白,一个孤独者的自白,或者说“自我警醒”。

那种反复的关照自我与自我关照的论调,一直到老和尚的故事结束,小和尚成为大和尚再次回来,一个轮回才真正呈现。大和尚带着佛像到山顶坐苦禅,终于得以跟我们一样可以以一种洞观的视角看到寺庙及一切,这一点符合禅宗所称的”如是我闻“。才有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才有了后来小和尚的幼年时代被包容。

影片的主旨从这里才逐渐体现出来,老和尚对小和尚的严加约束,大和尚对小和尚的尽可能包容。当然是老和尚是为小和尚,但是适得其反,所以大和尚在度尽人间恶苦,终于能做到”去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夏秋冬又一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ku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