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黑格尔断言说:“哲学就是哲学史。”
除了这两位大师,几天前还在简书看过某篇文章,它里面提到的几位当代大家说:传统哲学的内容正在分离出去,哲学快不存在了。
更早一段时间之前,听说现在有一个哲学潮流是语义哲学。几年以前,听一位商界人士炫耀说:“哲学是什么思维?反式思维”。可能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深入接触哲学。看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冯先生在第一章中说:“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于是,我对反式思维有了些了解。后来听喜马拉雅的哲学题材,了解越来越深。
还有人说:哲学史就是问题史,哲学是要提出并解答问题的。弗兰克·梯利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里,写到哲学三圣,第一节是“~和他的问题”。具说梯利的《西方哲学史》是各高校哲学系的教材,我目前正在拜读。也正是它——当然还有之前的诸多积累——促使我整理一篇自己的西方哲学史。
凡此种种,都是在界定哲学。古往今来有无数人想指明哲学是什么,在我所接触的说法中,我以为冯友兰先生说的才是给哲学的定义。定义的标准形式是:属+种差。界定可以是定义,也可以是就外延说的话。换句话说,界定是宽泛的定义。要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在给哲学下定义。指出被定义项属于哪个类,就是在指出其性质或本质。所以我倾向于冯友兰的才是定义。哲学是一种思想,这是就其性质而言的。而上面提到的其他界定,说的或者是哲学的研究领域,或者是和其他学科的区别。
但我并不认为这个定义完全准确,我一直有个理想:给哲学一个最充分的定义。当然,哲学很难定义,但一定可以有一个充分定义。我目前的倾向是把哲学定义为智慧的一种方式:思想的反向探究。或者说,哲学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什么具体的学问。这个界定符合字源上的哲学——爱智。如果抬高自己说这个界定是哲学的定义,其实比冯友兰的定义更宽泛了一点。不过,这不是我的最终结论。每个人要给哲学一个充分的定义,至少需要研究中西方的哲学史。
我的这个界定和冯友兰先生的定义,与罗素和黑格尔的定义是一致的。如今的科学也很难再说是一门包含无数知识的学问,而是仅存一些精神。例如,易中天教授在自己名义的微信公众号《我们有科学传统和科学精神吗?》一文中总结道:“科学精神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哲学就是哲学史”这句话,我没有研究过,只从字面上来看:哲学史往更宽的领域说是思想史,思想史是不同时代和民族思想的总和,思想的总和还是思想,所以,哲学就是哲学史,除非不承认哲学是一种思想。
宗教、哲学、科学是祖孙三代,这个比喻如果成立,哲学与科学肯定在今天肯定还有共同点。科学精神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哲学精神呢?依我看,除了实证精神,其他三种精神哲学都具有。特别是怀疑精神。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开始于惊异”,其实在惊异之前先需要怀疑,即怀疑世界是否是经验或神话所说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的,我还倾向于把哲学定义成一种怀疑论。怀疑就是在反思。
总之,目前我给哲学的定义还很不完善。我会在精读完这几本哲学史后回顾这个问题,希望到时能实现这个理想。
一般认为,哲学起源并兴盛于西方,所以对西方哲学史的最有价值研究肯定在西方。我认为不然。哲学属于文化,文化只有与异己者接触、矛盾甚至冲突才能显出自己的特性。其实不只哲学,几乎每一种抽象的学问都需要由异族来研究才好。所以,我认为西方哲学史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好,中国哲学史也只有西方人才能写得公正而完善。当然,中西结合最好,可中国人读西方哲学的过程就是中西结合,因为中国虽然没有哲学专著流传下来,但每个中国人都是某种程度的哲学家。正是这一优势给了我研究哲学史和定义哲学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