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之广
庄子一书
哲学有许多小常识,略举几例。
1、哲学定义
哲学家冯友兰说: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大学者胡适有言: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
综上所述,就是对人生进行反思,尤其是关键的问题,对其有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得出的思想和学问,即哲学。
由此可见,哲学是反思的思想。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这儿有三个“思想”。第一个是动词,即思考、思索的意思,第二个是一切知识(包含社会和自然的),最后一个是哲学本身。
人生切要和关键的问题有许多,如行为的恶善。哲学的问题是解决什么叫作善,叫作恶;善恶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来的。倘若劝人常行善,勿作恶,这是一般知识,不是哲学问题。
2、学习哲学的目的
其目的还要借助冯友兰的话:
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哲学作根基和指导的知识,其大厦再坚固再高大也会訇然坍塌。
学哲学是为了“成为人”,但学习其他知识,只是使人成为某种人,成为具有一定职业的人。例如学习物理知识,长大后成为物理研究者,甚至是物理学家;学习数学,成为教师,乃至数学家;学习政治,可能从政,可能成为政治家。
3、儒家、道家、佛家
人们常言:儒释道三教,其实指的是儒家、佛家和道家。但严格说来,家是家,教是教。
首先儒家不是宗教,是一个哲学流派。因为儒家对中国影响深远,涉及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角角落落,无处不在。故被视作宗教般的存在。但不是宗教,宗教要有仪式、组织等,还要向西方国家一样,天天出入于教堂。
其次道家也是一个哲学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两者是有区别的。道家是顺乎自然,道教是反自然的。老庄讲,死死生生是自然过程,要顺从自然规律;但道教教义提倡如何避免死亡的方术,炼丹寻药,以求长生不老。
无疑佛家也是一流派,常与佛学相提并论。哲学的佛学,与宗教的佛教也是有区别的。
4、六家学说的起源
按照哲学家冯友兰对刘歆理论的修正,精练的概括出六家起源: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简单言之,就是儒家的出身,是那些教授书籍和指导音乐的专家。道家呢是那些不满社会的动乱,厌恶人间的杀戮,退出社会,遁入自然的。而墨家则是战争期间的武艺人才,就是“侠客”,就是武士。名家是说话演讲的专家,称之“辩者”。法家是给统治阶级作私人顾问的政治家。阴阳家则是做巫医、卜筮、术数的专家,被称为“方士”。
其实他们的出身背景是一致的。大周王朝的末期,一些贵族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爵位和土地,降为庶人,这些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他们以私人身份依靠自己的才艺或技能为生。有些私人向众人传授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变成了职业的教师。这时候就出现师与官的分离。
这些的老师各有各的技艺和才能,各有各的学说和理论,于是乎,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专家。
5、内圣外王
在中国哲学里,圣人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一个人理论和行动能够高度统一,可谓称之圣人。中国人眼中的圣人,和西方佛教的佛是类似的,都是最高精神成就的代表者。
圣人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内圣”,指的是修养的成就;“外王”,指的是社会的功用。
“内圣外王”,表面意思就是说,在学习和悟道上,其修养已达到圣人般的地步;在政治管理上,可以成为统治天下的王。简单来说,取得最高精神成就的人,可以作为王。最终能否当王,是另外一回事。
“内圣外王”的人格,既然是圣人的,那么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让人有这种人格。
故整个中国哲学所讲的,可以笼统说就是“内圣外王”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