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定义:曾称“血栓细胞(thrombocyte)”。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无细胞核,呈双凸扁盘状,受刺激时伸出小突起,呈不规则形,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外周血中,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血小板虽然体积小,但发挥着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等重要的生理作用,在止血、凝血中扮演重要角色。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居中心地位。生理性止血的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血小板与这三个环节都有密切联系。
血管受损而失血时,血小板可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黏附在损伤处的血小板可释放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还可释放凝血因子,促进凝血并形成坚实的血凝块。
血小板检查是血常规项目之一,主要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25~350)×109/L,血小板数量<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数量<50×109/L时,微小创伤或血压升高即可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而出现小出血点。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也会造成出血时间延长。
血小板增多原因可分为反应性、自发性、原发性三种。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见于感染、创伤、手术后、恶性肿瘤等情况,自发性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和自发性血小板增多者有原发病表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者有疲乏、乏力等症状,可因血栓发生率增高而出现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引起的相关症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