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写的,从早上犹豫到现在,看了看表,快十点了。终于下定决心,还是胡乱说上几句吧。
说什么呢,想讲个笑话,因为有人说我写的文章让他笑了,所以想再讲个笑话让他笑一笑,可是寻思了半天,结果发现自己并什么幽默细胞,照抄一个吧,翻了翻存货,发现也没记住一个可笑的笑话,所以讲笑话的事只得罢了。
老规矩,不知道怎么写就胡乱凑几个词——笑话,幽默,故事——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
《万历十五年》?这是什么时候看过的书了,都忘了书中说了些什么,不过依稀记得书里的观点倒是很特别,书中好像说起过海瑞,一个跟历史印象中很不一样的海瑞,多少带着点讽刺的意味吧。还讲到了戚继光,扒出了戚继光不少的政治黑料,还讲到一个叫申时行的家伙,以前看历史,没怎么注意这家伙,倒是在《万历十五年》里对他的印象颇深。至于其他人,就全不记得有没有在书中提到了。
《万历十五年》旁边是《西游记》,《西游记》留给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儿时看过的电视剧,比如什么“三打白骨精啊”,“黄袍怪”什么的,对于书中,印象最深的也就是“三借芭蕉扇”和“真假美猴王”了,因为“三借芭蕉扇”,孙悟空在书中的表现让我觉得很坏,而铁扇公主让我看到了一个封建时代命运悲惨的女人。“真假美猴王”吗,我则一直认为其实两个猴子都是孙悟空,只是一个代表着容易让人接纳的孙悟空,一个代表着不好让人接纳的孙悟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个代表着孙悟空“善”的一面,一个代表着孙悟空“恶”的一面。最终当然是“善”的那一面战胜了“恶”的那一面。不过在书中,我对唐僧的看法却跟电视剧里面大不相同,电视剧里的唐僧多少有点让人觉着软弱而且不达人情。但书中的唐僧确却是一个品质良善、坚韧不拔的了不起的僧人,就比如真假孙悟空,为什么会有真假孙悟空,其实从侧面也反映出唐僧优秀的品质能让一个目无王法、野性十足的猴子感化,从而回归到作为人该有的品质上来。所以可见,《西游记》的第一主角还是唐僧。
嘿,好久没注意《孙子兵法》了,其实看不明白《孙子兵法》里都说了些什么,不过听人讲过,觉得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所以就买了。当然买这本书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兵法什么的,而是跟我讲这本书的人告诉我,除了兵法之外,这本书还讲了许多做人的哲学道理,比如,比如我也不敢举出个具体的列子了,因为,我压根就没读懂这本书,只是听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人家说好,我也跟着叫好。反正我买的这本“孙子兵法”放在书架上看起来很漂亮,没事的时候装作能读懂似的,翻开来看看,怎么说也能提升提升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怎么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书架上了,其实书架很小,有些书是买来想看但是还没有看的,比如《天国王朝》,比如《瓦尔登湖》,再比如……突然发现,自己的书架上怎么会有这么多还没看的书,为何当初会想要买这么多有可能永远都不会看的书。
放过书架吧,其实书桌上还有一样意义不大的东西——就是几年来一直尽职尽责的一只小闹钟,黄色的铜质外壳,米黄色的表盘,两个像耳罩一样罩在顶上的两个铜罩和一个会敲击铜罩的撞锤,看起来有些复古而精致,但是说白了,在书桌上只是摆设,顶上的撞锤从来没碰着过一碰就会叮当作响的铜罩,指针虽然一直不知疲乏地走着,但看时间我从来不瞧它一眼,看手机多方便来着,可我为何要摆这么一只无用的闹钟放在这呢?别问我为什么,问了我也不知道。
其他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胡乱地散落在书桌上,我看了看,几个月甚至一年没动过的,一眼过去就能瞅见好几件,真不知为何自己要在书桌上放这么多从来不会用的东西。
好了,看了看,已经瞎掰了不少东西了,时候也不早了,就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