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概率”首先映入脑好的就这两个词。
先说说“光明”吧,之所以会想到这个词,是因为小区今晚停了近两个小时的电,好在煤气灶还能用,所以抹黑做了顿晚饭。好在之前在家里备过蜡烛,所以吃饭的时候,没把饭塞到鼻子里去。
说起蜡烛,这东西虽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在现在的城市里,确实显得不那么常见。记得小时候,蜡烛可确实是稀罕东西,虽然从小家里就点上了点电灯,可是那时,隔三差五就没电,所以家里是常常要备一盏水油灯的,我记得那时,我还动手做过这种油灯,做法很简单,就是把家里的棉被撕开,从里面拽出一团棉花来,搓成十五六厘米铅笔那般粗的一根线做灯芯,然后随便找个玻璃药品装水油,那时候家里有装农药的小玻璃瓶子,铁盖子的,这样的瓶子最好,因为不用再找铁盖子了,然后就是找一块小铁片,四四方方的最好,实在不行,不规则的也可以,小时候家里铁片罐子很多,从上面剪下一块来就好。然后在铁皮瓶盖上用钉子戳一个洞,在把准备好的铁片卷成一个小管子,大概也就七八厘米长吧,把灯芯塞进铁片管子里,让铁片管穿过铁片瓶盖上的孔,朝外露出两三厘米就好,然后往瓶子里倒上灯油,把灯芯也用灯油全部浸湿,然后再把装有灯芯的铁皮盖子盖上,一盏小水油灯就做完了。我还记得我做的这盏水油灯还是被家里用了一两年的,其他都好,只是灯芯比较贵,被我掏了棉花的那床棉被之后就不能当被子了,只能当作垫面来将就着用。
不过不是说蜡烛吗,怎么扯到油灯上了。哦,是的,那时候街面上是有蜡烛买的,好像是两块钱还是三块钱一包,一包六只,但那时侯,钱比较值钱,三块钱都快要够半年的灯油钱了,而三块钱的蜡烛,在农村也就三四个晚上就点完了,所以,那时的农村基本不点蜡烛,只有在有事的时候,在特殊场合才会用,比神庙或是供桌上。不过后来用的就多了,大概是第一次农村电网改造之后吧,电网改造之后,断电就成了稀罕事了,所以油灯渐渐也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虽然也会断电,但只有隔上个个把月或是更长时间才会出现一次断电的情况,要是遇上雷雨天气或是大风天气,也可能会断电。但这些都不是常发生的事,以至于一罐子灯油在家里放了两三年还不见用完,渐渐的,也就没有商家再卖灯油了。农村人也不喜欢再备上一罐子灯油什么的了,因为这东西,不好储存,太阳不能晒,还不能放得太靠近火源,放在犄角旮旯还极容易被忘掉,想要用的时候那也找不到。所以,后来就没人家在用水油灯了,没电得时候都买蜡烛来点。反正蜡烛一只都是那个价,大家也还都能接受。
不过自打离开农村,在城市里到处是灯火通明,其实用得着蜡烛的地方还真不多。虽然不管到哪个超市,都还能买到蜡烛,但一包蜡烛放在家里,也许十年了,也烧不掉一根,除非没事,想玩点浪漫,点个烛光晚餐啥的。那倒是用量不小,可在城市里淘生活的,谁没事会整烛光晚餐这档子事。
嘿,还别说,这电停的,我就体验了一把烛光晚餐的乐趣。不过,就算还有五根蜡烛放在柜子里已经两三年了,我还是只舍得拿出那根已经烧了一半的蜡烛来点上。黑是黑了点,但至少在黑暗中,给我创造了那一线的光明。
再说说“概率”吧,哦,算了,我看说完蜡烛,这字就有不少了。概率还是留着下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