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读书法,和你想的不一样——马上能用

笔记读书法,和你想的不一样——马上能用

作者: 青词读书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22:06 被阅读0次

    经常看到有小伙伴在朋友圈晒,又读了多少书,其实暗暗地,我一直很好奇他们的读书笔记长什么样。

    前两年在社群就认识了一位朋友,她早就出了网络连载了,平常在社群隔段时间就丢出一篇文章来。让我佩服不已。

    我与她私下聊过几次,还挺投缘的,有一次我就说,什么时候见面,我最想看看你的笔记本,看看你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是怎么记录和积累起来的。

    喜欢阅读的朋友,很多也喜欢“藏书”,可是有一次罗振宇在节目中说,其实真正学习的高手,家里不一定有很多书。最典型的例子是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是大学问家,据说家里没什么藏书,比如有一段时间他们住在社科院,每个星期到社科院图书馆借一大撂书,然后第二个星期就还回去了。原来他的秘密就在于他的笔记本。据他的夫人杨绛先生回忆,他一生大概英文材料的笔记有178本,中文也差不多。

    这笔记本简直就是一个人的外挂大脑呀。那对于我们普通人,到底应该如何做笔记呢?今天特别推荐一本书,日本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副标题正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作者奥野宣之竟然是一名80后,被称为“笔记本作家”,出版过多本关于信息整理相关的畅销书。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如何借助笔记本如何读好一本书并且活用起来,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享,有很多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小细节。

    接下来,根据我们阅读的流程,经过整理,将分为三个步骤分享书中的精华内容。

    01选购适合自己的书,先列清单,建立缓冲地带,找到适合的书

    回想平常,我们是如何选书的呢?有选书的动作吗?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听别人说这本书好,要么看到某名人推荐书单赶紧收藏,要么就是跟着平台的推荐,还有跟着社群读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建议,提前准备一张空白活页的表格,列出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有了这三条线索,就可以实现指名购买了。这样,到了书店或者网络上买书时,直接翻开目标书籍目录,这就是购书的确认环节,买的时候少了许多犹豫不决。

    那在确认清单之前,从哪里收集并罗列书名呢?这里也体现了记笔记的功用了。

    仔细想想,打开自己的书架,会不会发现很多从未看过,也不知道为何买来的书籍?那现在,为了更主动地选择书籍,就要提前做好计划。因为购书清单并不只是单纯的“购物备忘录”。

    就像我们要去超市买东西,为免忘记,会将想买的东西提前写在清单上。但是购书清单,即使写下来了,也不一定是真的阅读需求,过一段时间,有些可能就会划掉,甚至在买的现场看到实物后,也会划掉。

    于是,第一个技巧,关键是将从杂志、网站或者与人交谈中提到的书单记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给自己一个缓冲地带;第二个技巧,我们可以记下平常想到的、感兴趣话题的关键词。因为“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

    在本书的第二章节,还有谈到线上心愿书单功能、从各种场合收集书单的小分享、阅读书评来选书等,感兴趣可以重点翻阅这一部分。

    小结:之所以朷把列清单选书和购书作为读书方法的一部分,理由之一,就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换意识。这个动作,就是在回答“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02用记笔记的方法,与书深度链接

    谈到阅读阅读做笔记,无非是要把书变为我们的精神财富,生活智慧,最终帮助我们改变人生。

    读书与记笔记,好像不可分,说到记笔记,你可能会说,我以前也记的,但是太麻烦,没有坚持下来。或者记了不少,也没有真正用起来,所以不禁会有疑问,做这事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你的方法正确,记笔记自然有用,可是方法不对,或者都不能坚持,那讨论也就没有意义。为了实现这些,所以,根据“能坚持下去”为原则,分享以下三个阅读阶段,并对应不同的记笔记方法。

    001第一阶段,以守为学,记关键词

    初次接触一件事情时,以守为学,重点是学习具体的规则和方法。对应到记笔记,我们可以从一句话开始记录。笔记自然是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书写和整理自己的想法,一句话又何妨。

    比如这么记:今天我读了一本以记笔记为生活方式的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书,重点介绍的就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名字叫《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又比如,我们现在读书写书评,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自己在翻阅一本书后,做18-25个关键词。当连续读几本同一主题的书,像怎样阅读一本书,那么关键词记录多了,其实就帮助我们对这个领域理解深入了。

    002第二阶段,不破不立,做简报

    破这个阶段是指对某个人开始认识到了更大的那个系统,并开始让自己的思维去适应这个系统。这个阶段,不破不立,方便我们做主题阅读,建立知识框架。只是有一个注意点,就是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确定哪些是真正核心的内容,这不方便后期的整理。不过本着“能坚持下去”的原则,先做,就对了。

    简报法,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参考,就是台湾李敖老师。他出过100多本书,共3000多万字。他的写作素材来自哪里,做笔记的方法透露了秘诀。

    李敖老师一次买书就是两本,在阅读中,遇到有价值的资料,他就用剪刀剪下来,如果同一页两面都需要,就从第二本再剪。剪好之后,放在文件夹里,贴上标签。然后放进分门别类的柜子里。于是,当他需要时,就找出来。自然,他的分类方法,也是一个大学问,不在今天讨论之列。

    003第三阶段,跳离原书,追求创新,写书评

     

    进入离阶段,人们已经对系统的思想十分熟稔,比如,他们知道什么时候不需要遵守某些规则,也就是内化之后,追求创新。这个时候,推荐写书评法。

    看完一本书,消化之后写成一篇书评,看起来理所当然,但实际做的时候并不容易。正如第二阶段所说,我们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抓到重点知识,从一本书中跳离出来并不容易。

    如书中的比喻,如果把读书过程比成做菜,那么购书清单就是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接下来就是把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要开火炒菜了。

    正如我们没有人天生就厨艺上佳。所以,在最初写书评的时候,要求也可以适当放低一下,前提仍然是能写出来就好。

    比如我现在跟着镜姐学习高效阅读和写书评,一开始,我们遵循一些简单可复制的模板方法,关键在于捋顺一本书作者的出发点是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案,具体有哪些步骤。有了前面关键词和简报式的基础,书评既是笔记也是输出。

    自然,我们对读书和写作的要求不仅止于此,但是在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加上适当反馈,相信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小结:守破离的说法源自日本,原本讲的是茶水之道。后来,在匠人精神,断舍离整理中,都会运用到这个哲理。现在我们用在记笔记上,先遵循,再筛选,最后融合输出。

    03内化使用,笔记让书活用起来

     

    上面部分,书评笔记法,已经开始简单的输出和活用读书心得了。说到底,记笔记只是工具和手段,而将读书活动实现思维方式的飞跃,落实到行动上,改变现实,才是目的。

    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许多的小技巧。比如,在最初的时候,应该摘抄哪段文章,要如何评论这一点,已经是在思想输出了。

    比如,可以给自己每天一个固定的重读笔记的时间,像是睡前或者洗完澡后。比如宝爸宝妈的话,在晚上七点到九点,要陪伴照看孩子时,既不能关注学习,那顺便翻看笔记,也是很有创意的时间。总之要养成重读的习惯。

    只有重读信息,消化、发散和连接,才有创意多元组合的可能。作者在书中,还列举了寻找目标内容,进行重点标识,制作检索标签、电子化检索法等细节参考。

    实际上,选书时带着目的意识,读书时在感兴趣处停顿,做笔记一次,重读笔记又一次。这些都在帮我们,不再把“书读百遍”当口号。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可以开始写文章,讲书,举行读书交流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亲密关系和与孩子相处中,都可以运用起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与阅读活动的联接越深,它在你人生中发挥的影响越大。

    写读书笔记,可以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又会带来思考方式的改变。打开这本书,从微小习惯开始吧。想都是问题,做才会有答案。(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读书法,和你想的不一样——马上能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sz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