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上海天气变化频繁忽冷忽热,一不小心自己中招感冒了,咽喉肿痛,鼻涕咳嗽这几个坏蛋热情登门拜访。让我吃了两天药的效果几乎为零,由于工作关系,必须要说话清晰,又不能请假,实在不行只能去打点滴了,但疫情期间又有诸多不便和麻烦。母亲看着我难受说:”感冒还是不要去挂盐水,我给你吃黄瓜露试试,对付嗓子疼 效果不错的。“能行吗?”。
对于黄瓜露,名字虽然听着挺有范,感觉像杨枝甘露 金银花露一样,但其实我还是有严重心理阴影的,遥想小时候我家里长辈酿黄瓜露,等黄瓜发酵以后那个味道真的难闻的很,等了一年有余再倒出来过滤,那味道,我敢打赌一里地里面都能闻到,可以说——臭气熏天,那浑浊的汤汁就像粪水,怎么联想也和那甘汁醇露扯不上关系。所以40多年了我从来不敢多看更不要说以身涉险喝一点了,但今时今日或许是真的无奈了,抱着试试心态,在母亲的诱导下我竟然同意了,老妈怕我反悔还一个劲的对我说:这个黄瓜露是你姑妈酿的,已经3年陈了,无色无味,但效果很好,我看着倒在玻璃杯中的黄瓜露凑近鼻端闻了闻 怎么没啥刺鼻的味道啊?和我小时候的记忆不一样啊?难道是我感冒鼻子嗅觉出问题了?试着用舌头舔了一下 ,说实话,既没有茅台的酱香,也没有拉菲的绵柔,只是难免有点怪怪的味道。我妈妈和二姐在一旁笑我 说:“感觉像毒死你似的“,听了这话我倒了一大口嘴里更确切的说法是直接进入喉咙,实在是小时候的阴影面积太大,就这样三下两下一大杯黄瓜露下肚,又在妈妈的关心下去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嗓子火烧火燎的现象好了很多,“太TM神奇了!”,我不自禁的大声赞叹,由此我为了把咽喉肿痛尽快治愈又继续喝了黄瓜露。果不其然,一日疼痛缓解,二日症状减轻,三日完全痊愈。这真的是个神药啊。如果不是家里没啥存货,我真的想拿出去销售试试
身体痊愈后,我感觉有必要了解一下 这黄瓜露前世今生以及“解毒”的原理,于是首先想从度娘上找答案 ,结果包罗万象的度娘竟然不晓得,而《知乎》上也只有寥寥数语——浦东有一种黑暗料理,传承千年,叫黄瓜露,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我要探寻的答案?我思考片刻既然无法从电脑记忆库获知,那我就从一众长辈的经验和记忆中慢慢了解和感知这神奇的“药汤”。
在浦东,黄瓜露的制作源远流长。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听我妈说她奶奶的祖辈,就已在酿黄瓜露了。在往昔缺医少药的年代,黄瓜露的制作,在农村遍地开花,世代相传,近乎家喻户晓。
众所周知,作为蔬菜水果的黄瓜,表面碧绿色和黄绿色,质地坚硬清脆。夏去秋来,黄瓜由嫩变老。留种的老黄瓜,瓜皮金黄色或橙红色,质地柔软如酥。制作黄瓜露的黄瓜,越老越佳。用清水把老黄瓜洗净,沥干后,连皮带瓤切成块,置于容器中。容器宜选用瓮、缸等陶器。用棉纱布蒙住容器口,以线扎紧,放在廊下,或杂用间通风处。(如果谁要试试看记住上面是蒙纱布多蒙几层纱布 但不是密封的,而且一定要置于阴凉通风处,置于阴凉处是不让阳光直射,以免直接腐烂晒干,通风的目的是因为腐烂后 那味道如果放在家里那你就不要回家了)经过1.5—2年,老黄瓜发酵烂掉,汁液混浊,呈酱红色和褐色,臭味刺鼻。此刻拿细纱布过滤三四遍,当然爱干净的你可以越多次越好,剔除杂质,汁液装入玻璃瓶内。再等一年半载以后,发生神奇的变化:臭味会逐渐消失殆尽,汁液逐渐澄清,透明晶莹,呈淡黄色,类似于菊花茶的颜色。此种性状的黄瓜露,质量已属上乘,开瓶就可以浅酌或囫囵了。
尤其神奇的是:黄瓜露不加防腐剂,不必冷藏,在常温下耐储藏,不会变质。而且存放愈久味道愈醇厚,(记得微信上有个图片头像说来杯1986的雪碧压压惊 ,其实我认为来杯黄瓜露更适合[em]e113[/em] 毕竟是神药啊,!哟,1986年的话绝对比同一时间的拉菲不便宜,因为葡萄酒只能醉人,而黄瓜露可以救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郑重说一句——非亲口尝试不解其妙。
黄瓜露之所以深受浦东农村百姓青睐,除了是因为具有清热解毒、消火生津的功能,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风火牙疼、扁桃腺炎等症有特效。估计还因为制作简单,便于储藏等因素。
黄瓜露和黄瓜汁有质的区别。从黄瓜到黄瓜汁,成份没有变化。而黄瓜露是老的黄瓜在一定条件下经一系列物理微生物化学反应,由渐进的量变到质变,而提取的精华(不好意思我到现在没有找到专家给我权威解答,所以只能笼统说化学反应)。 它克服了市场保健品的缺点,不含苯甲酸钠和其他任何添加剂;又克服了药品的缺点,没有毒副作用而疗效持久。
有人问黄瓜露,是否带病菌病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说多少年来,无数饮用黄瓜露的人,没有一例因此而生病。
我小时候,村里人做的黄瓜露,不仅一家人消费,而且免费供应他人。因为,制作黄瓜露,要特定的场所—既通风良好,又避风遮阳。问了姑妈才知道 在陶器内黄瓜发酵蜕变期间,会持续产生刺激性的臭味,若不能迅速飞散,则会影响旁边的物品,红薯、蒜头等容易腐败。这种既通风又避雨的场所,并非家家都有。当年有的农村都是半房半灶,住房廊檐进深比较浅,没有杂物间。他们需要清热解毒时,有黄瓜露的村民,会慷慨的给予,这就是农民的憨厚。所以任何时候我一直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也确实如此,呵呵。
星转斗移,物是人非。现在,会制作黄瓜露的人越来越少,黄瓜露好像变成奇货可居不可多得了。因为黄瓜露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须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积累经验,才能看准火候,掌握分寸。我母亲说手艺欠佳的,制作的黄瓜露异味浓烈,又苦又涩,难以下咽,估摸着这就是我小时候黄瓜露阴影的由来。即使技艺炉火纯青的人,在操作时也难免闻到异味。所以,年轻人基本不愿意学,或没有耐心学。同样,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浦东的农田,不是转为非农用地,就是由外来人员承包经营。外来务农人员,有老黄瓜而不掌握制作手艺;本地老年人,掌握制作技艺而缺乏原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一不可,实在可惜。
亲身经历和听闻了这许多,我感慨颇多,觉得黄瓜露的制作,不该被遗失!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现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力求推出有自己地方的特色产品,来彰显地方的魅力和文化。我认为黄瓜露就应该发扬光大。也同时希望有识之士和专家拿出权威的报告给黄瓜露这一隐居乡野的隐士以证明,让它成为浦东乡土特色的一环,享誉上海才对,你们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