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在都江堰开展思辨阅读研讨活动,请来了四川大学刘莘教授。刘教授上午围绕着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展开了讲解,谈到了当下阅读面临的问题,他根据这些问题写出的一套专著以及这项研究与新课标的关系。他说,我们应当追问:新课标为什么要强调思辨阅读,强调整本书?人类理性精神应该发展到更高标准。我们应追问什么是永恒的,本质的东西?
他以自己暑假在山西新网师少儿哲学夏令营的吐槽大会收集到的娃娃文字为例,说到老师占课,板着面孔,学习不开心,学生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要唤醒自己去开心地去学习。老师滥用权力,喜欢用“为你好”的借口,以思维定势上课。孩子知道教育的本质而教师不自知。再如,历史课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老师批判学生是“历史虚无主义”。未成年不能理解的两种模式,默认或追问,两种模式完全不同,历史老师是为孩子的不理解而用不理解的方式消解了学生的不理解。权力压制和权力傲慢压制创新,使人格同一性面临碎片化。
面对现状,每个人成为改革者,主动地做。如果教育的底层逻辑清晰,教师身上会有一股浩然之气。课堂要少讲教材,腾出时间读书,引导思辨。体制外的机构,私立学校一个老师的课堂改革,读《史记》,娃娃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思辨阅读,对教师自己成长很大。
我们要做研究,价值观的统一很重要,解放思维,才能形成健全人格,理性精神应该在语文课堂里全方位涉及。跟着大道走,真理走。真理需要寻找。我们的民族不缺理性。高级文明是走向理性的。
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自信由内向外的,文化自信不是强扭的。不允许读西方文本的《圣经》,违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修炼离不开思维,包括批判。如二十四孝中很多糟粕,需要鉴别。没有思维能力去辨别,就没有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与思维的关系密切,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好的语言中有好的思维,好的思维成就好的语言,语言才不会僵化腐败,语言格式化是因为思维禁锢。理解语言背后思维运行,语言运用以思维为根基。
审美创造是感性的。人没有理性精神,就没有艺术的产生和鉴别。
四个素养,思维为核心,文化是底色,思维可以反思文化。语文也是理性的。数学是先天学问,培养形式思维,它是理性思维的一个维度,放之四海而皆准,先天为真,就是形式之真。思维不能不能违背逻辑原则。物理,化学等运用数学等形式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在基本事实面前得承认是科学精神之一。理性精神包含不限于科学精神。只有科学与逻辑,人类就会坍塌。语文课是最重要的支撑实践理性,除了整本书阅读,还要重视跨学科的阅读,科普阅读等。
现实语文教学的矛盾就是基础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矛盾。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较低层次与高层次的知识是互为基础的,整体主义符合知识建构观。一二年级篇章更重要,三年级以后大量阅读,大胆读整本书,教材要紧缩,扩大阅读量。情境化就是一个整体。
下午是以刘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整本书阅读的“思问教学法”纲领,从背景到主张,到理据做了概述,希望我们能够以《以教师之思,促学生之问》这本书为指导,做实践探索,构建出一套主题阅读思问图谱,寻找到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路径和可操作的方法。
导师布置本月读完此书并交流读书收获,且在实践中去运用。开学在即,本来任务繁重,《自私的基因》要读完,《理想国》要读完,《儿童文学概论》要读三章,完成一份作业,又领一本书的阅读任务,为了读懂这些书,还要添加很多背景性阅读。这段时间的阅读任务真的很重。只有见缝插针地读书。少说废话,少做无用之事,高效利用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