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有能够进行的生命活动,都需要依赖身体里充盈的能量。
能量充足则万事可为,能量不足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量是生命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的原动力。
身体能量和精神能量相依相偎,互为因果。身体疾病可以形成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也可导致身体疾病。
肉体和灵魂,无法割裂。
人在饥饿或者困倦的时候,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宏观整体考虑,主要是欠缺能量,需要摄入饮食或补充睡眠。具体疲倦的程度直接决定摄取食物的多少、恢复状态的速度,甚至跟年龄和身体基础水平也息息相关。
中医理论讲人有“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简单理解即为人生来就有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而想要继续保持生命的运行和成长就需要持续摄入新的能量给予补充,即“后天之本”。人体只有“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同时保证充盈的状态下,才能支持身体各项生命活动的消耗,达到能量动态守恒。
当“先天之本”损耗过度,“后天之本”补充不及时,造成能量不足,而生命活动在持续进行,甚至过度消耗,就会造成身体能量失衡,带来疾病。短时间内身体会因为补偿机制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但身体免疫抵抗能力是伴随着身体整体水平的下降而下降。能量库存亏损的状态一旦持续太久,很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此时只有两种选择,其一,阻断行为活动对身体的持续消耗,休息放松,激发身体自然恢复的能力;其二,借助外力,也就是药物或者治疗手段,集中定向作用于身体某部位或系统,实现解除异常状态的目的。
只是这两种选择有前提,就是首先要判断身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其次再判定是否有必要通过药物激活身体免疫机制,身体是否符合用药指征,不用药会否产生不良影响等问题。
这其中涉及的分类情况太多太庞杂,还是要回归到医学去解决,以后有机会再说。
生命从新生到盛年再到衰老,身体状态是先上坡、后下坡的过程,能量的变化曲线也是如此。“先天之本”在整个过程里面不断消耗,同时也吸收“后天之本”的补充,只是几乎不可能实现完全补足的状态,所以“先天之本”的结局就是消耗殆尽,等待着的就是生命的终结。“后天之本”想要维持自身摄取营养物质的能力也并不容易,会受到多方面身体状况的制约,跟身体的基础条件、生活习惯直接相关。
能量是总称,在医学当中能量被划分成很多种类别,并给予很多定义,细分之后又细分。只是无论中医或者西医,虽然理论不同、定义不同、视角不同、方式不同,但讨论的终究都是生命的延续,保证能量的可持续。不应该纠结孰优孰劣,只要能挽救生命、缓解痛苦,就是好方法。
生命是能量的集合体,能量是生命活动的源泉。
希望我们都能长久保有充沛的能量,有机会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