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筱禾
总体来说,我把书分为四类。
一是拍摄型文字。整本书都在讲一个或几个故事,情节紧凑,就像一个一个的电影镜头,非常有代入感,能让读者跟随整个故事脉络看到很多画面,带入自己很多情绪。小说一般都是拍摄型文字。
二是演讲型文字。看书的时候宛如有个气质女神站在自己面前,微笑着讲述一串串的人生哲理、职场规则。看这些书籍,会有类似顿悟的瞬间,开始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生活。多见于励志类或职场类书籍。
三是聊天型文字。看书时毫无压力和紧迫感,也不必纠结是不是在文中学到了什么。就像是和自己一位老友坐在咖啡馆里聊家常一般,只有舒心和欢畅。散文随笔类一般属于聊天型。
四是雕塑型文字。原本想归为图画型,却觉得不合适。因为图画是平面的,而雕塑却具备三维感官,可以真实感知距离、棱角,有时甚至能从文字中读出多维的世界,比如嗅觉、触觉。游记或是诗歌比较靠近这种类型。
初看《行走沙漠二十年》,我惊叹于文字的秀美。我认为它是雕塑型文字的典范之一。书中,细细的水声就像人在岩石上摔落的眼泪,植被会发出翠绿的呐喊,在面对壮观景象时梦想会苍白到被风吹碎,人工湖内水上的一朵一朵灯光会随着涟漪扩散……这些如诗般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唯美的景象,似乎那不是沙漠,而是山色秀美水景怡人的江南小镇。
沙漠,在我的印象中只有漫天飞舞的黄沙和被太阳烤焦的热度。而作者笔下的沙漠,却与以往的见闻大相径庭,让我不禁对那片地域产生了莫大的好奇。虽然从古典名著到现代名篇读过不少,真正让我有冲动想要背诵的文字,一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再来就是这本《行走沙漠二十年》。
或许是我对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有着不可救药的偏执,致使我一边读着,一边想:竟然有这般美的文字!
当我还沉浸在诗一般的文字中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开始了聊天型的写作。书中写了很多在沙漠的见闻,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或许是因为我对书的期待越发提高,便对后半段文字略感失望。作者只是在还原一个又一个小故事,让读者看到了沙漠中的一些生存现状。但文字,却不如写景那样吸引我。那些故事,只进到了我的眼睛,却没有留在我的大脑。
作者在序言中所强调的沙漠对于人的塑造,似乎也在景致中体现得更为突出,整个经历就如清水,一眼望过去便知深浅,不会引起思考的动力。又或许,这些经历对笔者的影响,已经沁入骨髓,才能让他在写景色之时有着对人的内心更深刻的体会:用枯枝在地上画自己肖像时,想到人只有在可以随意自我放置的时候,才会获得人性深处那种幽谧的快感;在讲述族别的时候会感慨仇恨不是用来记住的,而是用来花时间消弭的……因自己至今未有机会踏入沙漠,确也难以理解书中某些我认为的小事情,会给当时的笔者以怎样的震撼与感悟。
沙漠,只是一个隐喻,它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巨大又无法跨越的障碍和阻力。而长时间在沙漠中行走,又如我们坚持着信念与生活中所有的沟渠做斗争。我们不能确保最后一定会成功,但只要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坚定前进的脚步,我们便无愧于人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