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被骗了,那个学校与其说是大学,不如说是技校,连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所以我退学了。
回去复读,第二年我去了另一所大学,我所在的校区是老校区,位于市中心的位置,里面的设施很陈旧,图书馆是有的,不过很小,只在二层,分为文科阅览室和理科阅览室。我常常去图书馆看书,借书,有时候也会搭车去新校区的图书馆,那里非常大,图书的种类也很多。我的四年大学生涯,可以说与图书馆密不可分,每看完一本书,我就在笔记本上记下,等我毕业时,我已经看了三百多本书。有点儿遗憾,原本我想大学至少得看四百本书的。我看的书很杂,基本上什么书都看,但我最钟意的还是世界名著,比如那些大部头的经典小说,尤其是外国的,我基本都看过。其次看的多的要数诗歌和哲学了,有一段时间我把文科阅览室的诗歌,一本一本地看,直到把所有的都看完。最初打动我的诗歌大概就是普希金的抒情短诗,后来是他的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我看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许多诗歌作品。至于哲学书籍,我是从尼采开始的,某天我偶然间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周国平的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我花了一个下午看完了,心里很受震动,对尼采其人非常感兴趣,于是便找了许多他的书来看。之后,又看了叔本华,黑格尔,康德,还有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福柯。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思想之门,开阔了视野,对于人生有了新的不一样的看法。
大学毕业之后的两年,为了生计,我在社会上疲于奔命,没有心思在看书上。后来,我辞职了,我开始常常去书店,特别是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家24小时书店,我觉得这对于一个爱看书的人来说,简直太幸福了。再后来,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电子书阅读器,这样看书方便许多,还可以随身携带。不过,电子书的魅力跟捧一本纸质书在手里的感觉,还是不能比的。
当我做起了自由职业者,我就开始回归图书馆了。我经常早早地就去图书馆门口排队,为了能在自习室找到位置。这里的市图书馆上午九点开馆,我七点多就去排队了,但这时前面已经有不少人了。后来,我又去了省图书馆,那里更大一些,自习室的位置也更多。省图书馆的另一个好处是,入馆的时候不需要刷卡,直接进入就行了,这可比市图书馆简单多了。据说,天鹅湖旁边在修新的图书馆,明年就可以完工了,我非常期待,到那个时候,我一定是常客,开心。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很多人以为,看书又不能当饭吃,有什么用?读书可能看不到短期的效益,然而,它的长期益处却是任何事情都比不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