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它是一种灵光眨现的禀性,并且只在获得某种特性时闪现出来,一旦他获得了这种特性之后,其敏感性就消失了。每种生物的特性都是借助于短暂的刺激或潜力而获得的。
我们人类在幼儿时期也有敏感期。
幼儿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毫无疲劳地、愉快地学会一门或多门语言。在一个或者多个语言家庭环境中,如果爸爸讲中文,妈妈讲英语,奶奶讲本地方言,幼儿可以同时学会三种语言,他会非常轻松的用本地方言跟奶奶自由交流、用英语跟妈妈交流、用中文跟爸爸交流,而且每一种语言都能讲的跟母语一样流利。
与之相比,一个成年人却需要不断地帮助和努力,才能学会一种他感到沉闷乏味的新语言,并且他永远也不可能像儿童掌握自己的母语那样完美地学会这门新语言。看看那些自以为中文讲的很好的老外就知道,无论他讲的多溜都只是“老外讲中文”,永远搞不懂中文的升降调。
这是因为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潜能(语言敏感期),它能使儿童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征服事物,这就是敏感期的力量。
当这个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繁重的工作会使人产生疲惫和厌倦感,这是儿童的心理状态与成人的心理状态的基本区别。敏感期只在成长的最初几年出现
就如同蜜蜂成为蜂王一样,只有在它幼虫时,给它吃“蜂王乳”才能长成硕大之躯,成为蜂王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无法让一只成年雌蜜蜂成为蜂王。
人类的敏感期一般出现在0-6岁之间。
在这段时期内,儿童能以一种独特的、强烈的方式来对待外界事物,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在一种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会随之燃起,在这种节奏感的刺激下,儿童不断地去征服,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欢乐和幸福,他的每一次努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只有当这个目标达到时,他才会感到疲劳和乏味随之而来。
敏感期有多少种
在蒙特梭利原著里具体描述过六种,分别是:
语言敏感期(0-6岁)
秩序敏感期(2-4岁)
感官敏感期(1-2岁)
动作敏感期望(1-3岁)
社会敏感期(3-5岁)
细小事物敏感期(2-3岁)
有些敏感期一旦错过,无法挽回
意大利小男孩托蒂,出生时,一只眼睛受到轻度感染,医生用绷带把这只眼睛缠了两个星期,当绷带解开时,这只眼睛永远的失去了光明。从外观看两只眼睛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的这只眼睛却是失明的。
后来医学证明,眼睛的“受光的敏感期”在婴儿出生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在敏感期内,眼睛受到光线的刺激,从眼球到大脑的神经通路会被建立,如果缺乏光的刺激,神经通路永不再建立,生命的器官会严格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用则进,废则退。
如果儿童在其敏感期没有按他的敏感性的指令行事,他将永远丧失这种天赋的力量,鼻子不被使用会失嗅,耳朵不被使用会失聪,眼睛不被使用会失明。
同一种敏感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最初表现为维护秩序而哭闹。在蒙特梭利博士原著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在一次旅行中,一位孩子的妈妈把外套放在手上,她的孩子为此哭闹不止,在蒙特梭利博士的建议下,这位妈妈把外套穿上后,孩子就停止了哭闹。孩子的秩序里,外套应该被穿在身上。
儿童到了更大一点年龄时(一般在4岁左右),为了维护秩序而 “执拗”。当妈妈不经意间把门打开的时候,儿童一下就闹腾了,执意要求门一定要由他来开,把门重新关上,由他再开一次,也不行,谁叫你已经把门打开了,这本身就不对。成人大概会认为:这孩子咋就这样“执拗”,孩子的内心却因为秩序被破坏而感到无比痛苦,他要通过“秩序”来建构内在的“自我”。
父母需要了解敏感期
了解儿童的敏感期,能更好的理解孩子行为。
如果孩子的敏感期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表现出发脾气,,他们就会表现得难过或愤怒。这时候我们成人往往会认为孩子任性、不乖,殊不知是因为孩子生机勃勃的活力受到外界的干干扰和阻碍的结果。
蒙特梭利博士曾说,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成人不了解孩子的需求而引起的,这种冲突一般以孩子做出牺牲为代价,儿童的心里创伤大多是成年人无意识烙上去的。
敏感期得到满足的孩子,心里更加健康
到2岁时,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 “不”字当头,不管喜不喜欢、同不同意,都说:“不,我就不!”。这是因为婴儿出生时,他和这个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借助外在环境,生命开始“自我”觉醒,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这个“不”字就是他人生第一个独立宣言。
从0-6岁,整个6年时间,孩子都在不断的建构内在的“自我”,如果能够很好的建立,孩子心里就会健康、快乐,人格就会独立。如果受到外界破坏,儿童就会“丧失自我”。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2岁时,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人格状态有巨大差异。例如,一个吸毒者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胆小鬼吗?”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晣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