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名著,都有它成为名著的道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引用一下这本书最有名的一句话
第一次接触到《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是在初中读的一本世界名著导读类的书中,我至今还记其中对安娜的赞美,说她是个敢于突破封建的枷锁,勇敢追求爱情的女人。也正是这篇导读,让我对这本小说有了长达二十年的误解,一直以为这只是一部爱情小说。那时的我还不知道爱情之于文明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外国的名著都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这样那样的爱情故事。即便后来上了大学,看了苏菲玛索版的电影,也没有改变我的看法,电影依旧是以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婚外情为主线展开的,安娜一身黑衣出现在火车站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与沃伦斯基的邂逅还是最后的自杀,毕竟在我的审美里,这个世界上能美过苏菲玛索的女人寥寥无几。
一直到两年前,一篇微信公众号里关于托尔斯泰作品介绍的文章,让我认识到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名著,备受推崇,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安娜的美丽和勇敢,相较于爱情,作者假借书中人物表达的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态度,更加能体现这本名著的价值。于是,我开始真正的阅读这本书。但当我真正了解到书中的人物时,我发现我已经不能认同当年导读所告诉我的关于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那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安娜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傻姑娘,她命运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三个男人,注定了她最终的悲剧。
先说她的丈夫卡列宁,安娜的人生悲剧,卡列宁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身为政府要员的他,有着刻板、冷漠和世故的性格,他将他的仕途放在了第一位,甚至把安娜也当做了他结交权贵为他的晋升铺路的工具。出于对事业的迷恋,他疏于对妻子和儿子的关爱,婚姻里爱的缺失,是安娜后来轻易地被沃伦斯基吸引的重要因素。安娜在发现沃伦斯基对自己的迷恋时,曾向丈夫祈求过援手,希望丈夫能用更浓烈的爱让沃伦斯基知难而退,然而,卡列宁并没有适时的抓住这只手。虽然在发现安娜出轨后,他有所反思,甚至表现出了异常的风度和包容,让很多读者都把他放在了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让他赚足了同情分,但他的原罪所造成的后果已无法改变,而且即便是反思和包容的态度下,他也始终没有放弃他对地位的执着和自尊,说到底,还是一个自私更多的人。
再说我们的第一男主沃伦斯基。书中沃伦斯基一出场,就是一个花花公子的形象,英俊,多金,多情(会撩)出入各种上流交际场所游刃有余,受到了全莫斯科贵妇和贵族小姐的喜欢,在遇到安娜之前,他还在频频向贵族小姐基蒂示好,以至于全世界都以为他要向她求婚,包括基蒂本人,可见不是一般的殷勤。除了在社交场上所展现的魅力,书中还描写了他身为高级军官,对“团”的工作的投入,同事在工作中对他的信任和尊重,给了他极大的满足感。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在对安娜一见钟情后,向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男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风流洒脱、深情款款与丈夫卡列宁的刻板、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在婚姻里没有得到足够呵护的安娜,坚定地相信自己遇到了真爱。然而,有着这样的性格的沃伦斯基也注定不是一个坚定的人,很快他就意识到,为了安娜,他身上所有的光环都消失了,他几乎失去了一切,尤其是自由和以前在事业中受到的尊敬,他就这么轻易地动摇了,开始对安娜的爱和她因内心的不安表现出的焦虑和惶恐感到窒息,最初美好的爱情,让他不顾一切的爱情,就这样走向消亡。
最后一个,是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说到他的哥哥,其实说的也是一个原生家庭的问题。安娜的父母在他们年幼的时候早逝,兄妹两人被亲戚养大成人,关系很好。但作为孤儿长大的安娜,没有得到足够来自于父母的爱,这使她对于爱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渴望,这也是她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沃伦斯基怀抱的根本原因,这份炙热的爱情,正是她渴望的。哥哥奥布朗斯基是一个存在感不是很强的人物,他对婚姻的不忠,与妻子的矛盾,甚至需要妹妹安娜来调解,也正是因为这次调解,才有了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遇。而后来安娜在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中饱受折磨的时候,这个哥哥似乎也并没有尽到一个哥哥的责任,爱情的大厦坍塌,没有亲情港湾的庇护,让安娜最终走上的绝路。
在读书的过程中,对于安娜,我一直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几乎集所有女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她明明拿了一手好牌,明明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她可以选择更好地和丈夫沟通,可以更早地认清沃伦斯基的自私和怯懦,可以更加独立自主。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托尔斯泰最终要以这个女人的名字给这本小说命名,相较于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我认为小说中对列文和基蒂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线的推动,更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然而,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自己的这个评判是不公平的,我不能以一个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判断那个时期的作品,在19世纪70年代的沙皇俄国,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与原有的封建思想正在进行着强烈的碰撞,人们在思想上有了觉醒,但社会制度并没有跟上人们的思想,安娜的爱情,就成为了一碰撞时期的牺牲品。也许在托尔斯泰和当时的读者的眼中,安娜就是用生命向旧思想、旧制度发出控诉的英雄,正因为有了像安娜这样的人,桎梏才有可能被打破,社会才有可能进步,我们这些在自由空气下生活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去哀怨她,去批判她。这样一看,这个在爱情面前失了精明的傻姑娘,也确实是值得我们去爱。
(从整本书来讲,《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其实是有一喜一悲两条主线,相较于安娜这条主线,作者在列文和基蒂两个人物的塑造上,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元素,也是给了沉浸在安娜的悲剧里的读者以希望,我们下回分解。)
基蒂 华伦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