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买了几个黄鹤楼包子和八宝粥,一块钱一个,一个女的在问我要什么馅的,跟三年前一样的价格,一样的人,还有一样的开问。
想起牛街做玉的回回三代人的故事,《穆斯林的葬礼》加深了我对牛街的理解,记忆中牛街的牛肉永远是那么棒,经过20世纪动荡的一百年,那条街还有回族学校,还有那么多回民,不得不算上是一个奇迹,不知道现在生活在牛街的回回,他们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沿着去篮球场的路走着,前面有石碑提示是林海音的住处,《城南旧事》的小女孩英子慢慢在我脑海里铺开,对照她晚年回来寻址的情景,一回首,当年的小女孩成了年近上百的老人,胡同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是老人念念不忘的记忆,受到感染的我,禁不住吁叹一声。
拐弯到了琉璃厂,想起几百年来,深谙潜规则的地方官员进京,到琉璃厂买墨宝给京官送礼,几天后,店主到京官家里拿银子回收,赚取差价,给多大的官送多大的礼,对店主来说门清着呢,多么成熟的服务业啊,哪像现在这么些不肖子孙官员,送卡塞现金的,就不能学学老祖宗的“文化”吗!
从琉璃厂西街走到琉璃厂东街,荣宝斋还是那样家大业大的存在着,两个中国书店依然是国学和古书居多,有时候会打趣的想,那破古书卖几万块一本,买了不心痛吗!也许人家吃饱了撑着的,没感觉了,就不会感到疼痛了,重要的是北京不差这样的主。近些年随着假货居多和官场管控,琉璃厂的生意越来越难做,马未都,阿城,冯唐,他们都在琉璃厂混过,对器物的把玩都有些年头,估计对现在的琉璃厂是没有太多兴趣。
走进杨梅竹斜街,最早的记载是因为住着一个姓杨的媒婆,便叫做杨媒婆斜街,现在被定位是大栅栏文化街,这条街上小店居多,最火的当然是吃的,铃木食堂和渔夫兰;还有精品咖啡店soloist,模范书局,药,书的设计店等等。怎么感觉跟导游似的,巴拉巴拉的,想来曾经也算是导游,带过台湾人,美国人 ,还有居多的国人,最合适的探店指南是红皮的插画书,忘了有三本还是四本,大栅栏社区牵头做的,大栅栏,南锣鼓巷,798都有最新记录的小店,用店主的口吻讲述小店和店主的故事,想想那时候我是有多闲!
大栅栏的历史太丰富了,几百年来是帝都最繁华的闹市,百年来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名妓,徽班,京菜,民俗,趣闻,野史多的真的说不过来,只好找一个点展开遐想,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时代的变迁,到现在这样有旅游有胡同气息的样子,也许只是它浩瀚长河里的一小段,承载了丰富的故事和耐人寻味的底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