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项梁的军队已经迅速扩充到六七万人的规模了。这一下,可以好好跟章邯过过招了。但是,项梁走到下邳,不走了,大军驻扎,因为马上会有大战爆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战对象竟然不是秦军,而是另一路楚军。
《资治通鉴》原文:景驹、秦嘉军彭城东,欲以距梁。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
秦嘉之死
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后,驻军彭城东,针对的不是秦国大军,而是项梁。其意图很明确,就是告诉项梁,这里是我的地盘,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你不要来我这儿捣乱。明摆着是划地盘,占山头。这样一来,项梁很不高兴,于是向军中喊话说:“陈王最先挑起了抗秦大旗,现在战事不利,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今天秦嘉背叛陈王而拥立景驹,实属大逆不道。”然后,项梁大军直指秦嘉,秦嘉兵败逃走。项梁追至胡陵,秦嘉只能应战,最终战死,军队归降项梁,景驹逃至魏国的大梁,但最终也没能保全性命。
《资治通鉴》原文: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梁乃引兵入薛,诛朱鸡石。
项梁兵败
项梁收编了秦嘉的军队后,驻军胡陵,准备挥师西进,与章邯决战。原本秦嘉进军胡陵,准备联合齐王田儋,和章邯主力决战。但是,因为秦嘉格局太小,非但没有拉来田儋帮忙,还落了个大逆不道的恶名,最终被项梁借着陈胜名义给歼灭了。而项梁不仅占了他们的地盘,还收编了他们的部队,实力大增,然后按照秦嘉的战略,准备与章邯决战。项梁派朱鸡石和馀樊君,领兵出战,但终不敌章邯大军,馀樊君战死,朱鸡石逃回胡陵。项梁大军只能退至薛地,项梁盛怒之下,斩杀了朱鸡石。
《资治通鉴》原文:沛公从骑百馀往见梁,梁与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拔之。雍齿奔魏。
收复丰邑
项梁和章邯的战事,暂且不表。我们来看看刘邦
此时该何去何从。前文讲过,刘邦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于是拜了景驹的码头,目的是让景驹帮自己拿回丰邑。没想到,这棵大树这么快就倒了。对刘邦来说,这没有关系,这棵树倒了,可以再找一棵更大的大树,反正也不是为了忠于谁,刘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拿回丰邑。
现在项梁成了泗水郡的实际控制人,那就投奔项梁吧。此时的项梁,因为队伍扩张的太快,一时间也很难管理得有条不紊。再者说,刚刚灭了景驹,就算景驹大逆不道,也算是同室操戈,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这时候,楚人来投,一定给足好处,尽力表现出自己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领袖,不是那种只知道抢地盘的投机分子。就这样,刘邦带着自己百十人的队伍来投,却得到了五千兵卒和十名战将,一下子实力暴增。刘邦带着自己白捡来的五千兵马,向丰邑开去,去收复自己一直心心念念,又耿耿于怀的丰邑大本营了。这回雍齿再也抵挡不住刘邦的进攻了,丰邑终于又回到了刘邦手中,雍齿逃到了魏国。
《资治通鉴》原文:项梁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
项羽屠襄
同一时间,项梁派项羽攻打襄城,项羽同样遭到严防死守,久攻不下的项羽当然也不会轻易罢兵,襄城终将没能抵挡住项羽的猛攻。破城后,年轻气盛的项羽完全不像刘邦一样仁慈,让襄城为自己的死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屠城,全部坑杀。我们不知道项羽“皆坑之”是指的全部守军,还是全城百姓。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坑杀的无论是守军,还是百姓?不管你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非正义的一方,屠城行为都是犯罪,这也是项羽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资治通鉴》原文: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沛公亦往焉。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赛,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怀王孙心于民间,为人牧羊,夏,六月,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望也。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眙。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刘邦参会
这时候,项梁收到了陈胜已死的确切消息。项梁召集众将到薛县开会,讨论一下如何重建后陈胜时代的天下秩序,与会者中,有一个毫不起眼的人,正是刘邦。假如我们回到当时的会议现场,恐怕没有人会注意到刘邦的存在,更不会有人能想到,最后夺取天下的竟然是这个小子。我们读资治通鉴原文,就能感觉到“沛公亦往焉”这几个字加得多少有点生硬,但是没办法,谁让人家是真命天子呢,司马光必须得记下这几个字。
范增出场
回到资治通鉴,原文没有记载开会讨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当然也没有必要记,明眼人都知道,无非是项梁想称王,希望大家一致通过,最后众望所归,自己勉为其难,实在拗不过大家,只好坐上王座。但是,事情并没有这样发展,有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居鄛人范增,向项梁谏言说:“陈胜败,怨不得别人,纯属自作自受。因为,秦灭六国,楚国是最冤的,自楚怀王被秦国骗去,死在咸阳,楚人心中的愤恨至今未忘。所以才有楚南公那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作为起义军首任领袖,不立楚国王族后裔为王,而是自己没羞没臊地坐上了王位,一定不会长久的。现在您从江东起兵,楚国众将之所以蜂拥归附,是因为项家世世代代在楚国做将军,楚人都认为您一定会立楚王的后人为王的。”这一番话,项梁听进去了。于是项梁找到一个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这位楚国的王孙,此时已经流落民间,沦落成为一个牧羊人。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夏六月,这位熊心被拥立为楚怀王,陈婴担任上柱国,领取了5个县城作为封地,项梁自号武信君。
追忆怀王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楚威王死了,儿子熊槐继楚王位,也就是楚怀王。当然,刚继位的熊槐只能称为楚王,不能称为“楚怀王”只有等他死后,王公贵族给拟定了“楚怀王”的谥号后,人们才能称呼他为楚怀王。楚怀王的一生是窝囊的一生,他简直就是上当受骗的代名词,被忽悠到秦国住了三年,实际上就是被软禁了,最终于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国。秦国送楚怀王的遗体回到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从此秦国在诸侯国的心目中,彻底沦为了一个流氓国家。详细内容可回顾020战国英雄传之被忽悠惨了的楚怀王。
新楚怀王
我们只有追忆一下楚国的屈辱历史,才能理解项梁为什么要把放羊小儿熊心立为“楚怀王”。因为楚怀王是楚国莫大的耻辱,是楚人刻骨铭心的痛,能唤起所有人对秦国深入骨髓的恨。所以,只有立“楚怀王”,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楚人,最大范围地团结朋友,最大力量打击敌人。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88年前死的那个楚怀王是当心楚王熊槐的谥号。88年后,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则是楚王的称号。也就是说用爷爷的谥号给孙子作称号,是不合礼制的。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非常时期,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我们读历史要清楚,这个“楚怀王”和那个“楚怀王”是有区别的。
《资治通鉴》原文:张良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司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再立韩成
项梁立了楚怀王,相当于对陈胜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全面否定,立一个既无功,也无名,但是有王族血统的放羊娃为楚王,就是在告诉天下人说:“王侯将相就是有种”。此时,六国之中除了韩国,其他五国都立了贵族后裔称王,作为以光复韩国为己任的张良,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张良找到项梁说:“先生您已经立了楚王,是不是该再考虑一下再立个韩王?韩国诸公子中横阳君韩成能力最强,人品最好,可以立为韩王,同时您也能拉拢一个盟友,请项先生考虑考虑。”项梁欣然同意,请张良去寻访韩成,立他为韩王。张良不辱使命,然后就留在韩成身边担任韩国司徒。同时项梁还给了张良千余人的队伍,让他去光复韩国了。就这样,张良离开了刘邦,回到了韩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去了。也收复了一些城池,但是很快就被秦国夺了回去,就这样来来回回,得而复失,最终还是没能占据城市,没办法,只能小打小闹地打打游击了。这时候,完全看不到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能力。所以,再高明的张良,离开了刘邦,根本无法施展才华,最终还是要回到刘邦的身边,才能爆发出惊天的威力。
《资治通鉴》原文: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使周巿出,请救于齐、楚。齐王儋及楚将项它(tuó)皆将兵随巿救魏。
反秦联军
再说章邯那边,他在击败陈胜之后,直扑魏国都城临济,刚刚复活的魏国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章邯大军兵临临济,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下不远就是魏国的旧都大梁。魏王派周巿向齐王田儋和楚王熊心求救,两位盟友积极响应,高调配合。田儋亲自带兵上阵,楚国派出项梁同宗的将军项它(tuó),组成齐楚联军,在周巿的指挥下直奔临济,使章邯陷入了前有坚城,后有两路强敌的夹击之中。这是反秦阵营第一次高规格的通力合作,并且占据了主场优势。陷入凶险境地的章邯,能不能破局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