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柯莱特》是一部讲述法国女作家柯莱特的传记电影。作家柯莱特是法国国宝级女作家,一生传奇,经历丰富,是女性主义的鼻祖。电影截取的是柯莱特从单纯的少女变成一个独立女性和独立女作家的。影片中呈现出浓浓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成长、困境和矛盾挣扎。
这部在飞机上偶然看到的影片,带给我的触动,是我未曾想到的,甚至是难以描述的。影片结束时,我才察觉到自己脸上的泪水。影片中没有煽情,泪水也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对自己辜负生命的羞愧,是对自己丢失梦想陷入平庸的遗憾。身为女性,我时时感受到社会期待的压力,也时时体会到这期待和自我的矛盾。在两者的撕扯和矛盾中,我没能找到合适的路,没能真正做到自主。
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价值在哪里?我为什么没有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这是柯莱特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是自古以来许许多多女性的困惑。
女性的自我觉醒自古都是痛苦而曲折的
少女时的柯莱特单纯而懵懂,贪恋感情,自我的意识也是混沌的。婚后,她如一个笼中鸟被圈养起来,生活索然无味,落寞茫然。得知丈夫在外面养女人时,她异常愤怒地回到娘家。
“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母亲说:"没人可以夺去你的自我,没有人”
“除了你自己,谁都不要相信”
她说“我要适应婚姻生活”
母亲告诉她:“更好的方法,是让婚姻适应你。”
母亲是女儿最坚强的精神后盾,一个女人拥有一个好的母亲,将会受益一生。在这点,柯莱特很幸运,她拥有一位独立睿智的母亲。
我想到了我母亲及现金今无数个母亲。他们一遍遍地在我们耳边教导。
“你不嫁人,你要怎样?”
“女孩要勤快要淑女,要会干家务,要会做饭,要伺候好一家子”
“不要心气太高,找个老实人过日子”
“你不嫁人,我和你爸的面子都被丢光了。”
“早知道不让你读书了,读来读去读成了祸害”
“你不嫁人,我死不瞑目”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那么辛苦干什么。看谁谁嫁个有钱老公...”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痛苦,也是许多有自主意识女性的痛苦。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结婚生子?我为什么要做家务?我为什么要做出牺牲?而男人却理所应当地享受特权,享受女人的服务。是谁给予他们的特权?又是谁定义的女人价值?为什么我需要依附他人而存在,为什么我就不能是主体,是主角?
当我们不愿意遵从时,连自己的至亲都抱团对我们进行驱逐,似乎女人只有和一个男人绑定一起,才能获得社会参与的入场券。
任何人的生命都是不可辜负的,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社会为什么要将一些枷锁套在女性身上。而当她们不愿妥协时,会有一个又一个的人告诉你,你这样是不正常的,你这样会很艰难的。然后再坚强的心智,也会受到这一轮又一轮地影响。
可悲的是同样身为女性的母亲也要加入了逼迫女儿的行列,而不是对同性别的女儿报以温柔和理解。
我羡慕柯莱特有如此睿智的母亲。母亲的鼓励,让柯莱特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要求参与到丈夫的文化事业中,而不是被圈养起来。这是她独立的萌芽。
为了帮助丈夫,柯莱特尝试写作,以丈夫的名义出版了《克罗蒂娜》系列书,大获成功。写书的是她,有才华的是她。可是收获名气和金钱的却是丈夫。在那个时候,女性写作被视为可笑的事情。
对于小说的成功。她是喜悦,却也是落寞的。喜悦的是自己的才华得以发挥,落寞的是不能拥有自己的署名,必须隐藏在丈夫的后面。有一个场景,一个出版商稍微对她多谈一些作品,丈夫就担心她泄露出真正的写作者是她而不是丈夫。不以为然地说她不懂人性。“我认为我了解他们,不然我也写不出如此受欢迎的书籍”柯莱特说。当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慕名者找丈夫签名时,她眼神中露出渴望羡慕及失落的神情。
对于丈夫,她有过依恋,有过感激,有过爱,有过怨。最后彻底失望,决绝离开。
某种程度上,是丈夫威力引导他走上写作之路。威力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她创作出更多的作品。逼迫过她,但也给她很多的自由去体验情感,去激发创作灵感。他宠爱她,也压榨她;他引导他,也利用她。正如她的女性恋人米西说“他给了她一个长长的链子,可是再长的链子也是链子”
能感觉到柯莱特的矛盾纠结,她感觉到了丈夫的压榨利用。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自主意识,自己的渴望。但是她还抱有一丝希望,还不够确定。于是她穿着男装去找丈夫要求联合署名。自私的丈夫拒绝了她。
然后她离开了,和米西一起去巡演,是逃离也是找寻。她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和威力决裂,还有一丝期望。在她心中,威力是爱人,是老师,是灵感源,是他发现她,激发她,引导她。他一手塑造了她。
真正让他们决裂的是威力卖了《克罗蒂娜》系列的版权,没有征求她的意见。完全无视她作为作者的权利。柯莱特穿着学生式海军服找威力去告别。这是影片中最高潮的部分。
“你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伤害我。”
“你以为单纯地说一句,我是男人,男人都这样。就能抹去我的伤痛吗?”
“我是克罗蒂娜,也是柯莱特。你杀死了克罗蒂娜,现在我只是柯莱特。你不仅自私而且愚蠢。”
“是你塑造了现在的我,我已经长大了,我比克罗蒂娜更强大。”
此时柯莱特实现了真正地独立,真正地自主。抛弃了学生角色的克罗蒂娜,抛弃了自己身上的枷锁。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个过程很长,也很痛苦。有时唯有抛弃方能拥有。内心的自主,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
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为什么没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柯莱特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一个自主的女性。这让我钦佩羡慕,同时也让我懊悔悲伤。因为我发现自己没能成为想成为的人。我没有柯莱特的才华和勇气。我带着太多的枷锁和恐惧。
曾经的我,梦想成为一个作家。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潇洒女性。可是这一切我都没有做到。
少年时我看到很多作家的生活都痛苦混乱,自杀,感情混乱,压抑灰暗。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是这样的模样,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瑕疵,一点点污点。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幸福美满,充满阳光和笑声。尽管我天性敏感忧郁,不够乐观活泼。于是,我压制自己的天性,不去感受,不去体验,刻意去麻木自己的感知。然后也压制住了自己成为作家的可能性。
而人生怎么可能只有美好的东西。美好的定义又是什么?这点,少时的我不懂。好与坏本来就是一种主观价值,一种世俗定义。接纳多样,遵守天性,才发挥出生命本身的价值。敏感的灵魂,是天赋也是魔咒。它让人更易觉察事物的变化,同时也让人更易感知痛苦。因为拒绝痛苦就压制自己,也压制了生命本来的样子。
我做不到彻底的独立反叛,也做不到妥协。一半独立一半传统,不能彻底独立,也不能认同传统。一直在两种价值里摇摆撕扯。矛盾而痛苦中,找不到自己的安放之处。不想以社会的标准定义自己的价值,可是我也找不到定义自己的标准。我不甘心按照父母和大众的期待,去完成女人结婚生子的使命,重复妈妈和无数女子的道路。我不甘心陷入家务琐事中,成为一个庸俗的妇女。可是没有结婚生子,我也没有获得事业上多大的成功。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活如何才不辜负。我很迷茫。
我用太多的时间去压抑自己,太多的事情消磨自己的精力。工作,挣钱,挣扎于原生家庭的羁绊中,挣扎于顺从和反叛间。却从来没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渴望成为什么样子。35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没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种感觉糟糕极了。
庆幸的是,我还是觉察到了。在35岁的时候,而不是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我还有时间去寻找,找到自己。努力成为想成为的人,哪怕最终还是没能够得偿所愿。也不算辜负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