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章主要是针对两个有毒的家庭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和不称职的父母。
桑迪是一位已婚的想要baby的妇女,虽然她跟丈夫努力了2年,但并没有成功。她将所有的愤怒和失望发泄到丈夫和自己身上,但是对父母却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对父母有所慢待。为什么呢?
原来,桑迪的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桑迪在15岁发育完全后偷吃禁果,并且怀孕,这引起了父亲的强烈的谩骂。桑迪决定流产,之后的故事就如前文所讲,她小心翼翼的求着父母的原谅。在自己的婚姻里却充满失望和伤心。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也会发出感慨“要是早听父母的话多好,也不会有这种事发生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出了问题后,桑迪的父母骂她、现他丢人,却未给她关心和爱怜,帮她应对。桑迪一直在为父母开脱,用“合理”的理由认为他们是对的,当时应该听父母的话,以后也要听。
这就是典型的有毒家庭之“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更容易为父母开脱责任,因为往往将父母的伤害行为“合理化”,用充分的理由对事情做出解释,虽然自己内心某个角落清楚这是一种伤害。
那么该怎么做呢?将父母拉下神坛,用事实求是的眼光来对待,平衡好家庭关系。父母一些事情上是对的,但在遇到有问题的处理方式时,不要盲从,他们不总是对的。
莱斯是一位工作狂,恨不能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工作的那种,为此他的妻子以为自己嫁了一个机器人,家庭并不和睦。但莱斯并不愿意停下这种快节奏,他认为工作对他来讲是充实的。
那莱斯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莱斯来自一个大家庭,他是哥哥,还有2个弟弟,父亲在外工作经常看不到人,母亲经常穿着睡袍,吸着香烟,眼神忧郁的看电视。作为家里的老大,莱斯很小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记得把作业都做完,一定照顾好你妈妈,保证她能吃饱。让弟弟们别吵闹……还有,看看有什么办法能让妈妈开心点儿。”
甚至在莱斯离家工作后,父亲也总是打电话过来,“你母亲情绪很低落,你能不能抽时间回来看看她?你知不知道这对她来说多么重要!”莱斯就这样被整个家庭绑架着。
这是有毒父母之“不称职的父母”,家长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过早的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孩子承担起承担不了的责任,力不从心产生负罪感,进而加倍努力,对抗无力和孤独,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莱斯才会用工作来安慰自己,感觉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作者的建议是应该让孩子要先明白自己是受错误的逼迫成长起来的,知道自己在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然后从心里抱抱自己,更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将不属于自己重担、责任统统丢掉,过自己的一生。
题外话:之前速读的时候没有看案例,主要从自己固有的认知和前后的理论略一下。细读之后发现,通过案例会更加深刻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知道的会更详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