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梦令 水垢何曾相受 苏轼

如梦令 水垢何曾相受 苏轼

作者: 辰希星 | 来源:发表于2022-03-19 19:51 被阅读0次

    珠玉会因蒙尘而难见其光亮,千里马也常常辱没于奴隶人之手。所以万物经历世间,便极易受俗尘影响。佛教中有“无垢”的说法,其意为不沾染俗气,内心洁净。如果相信众生原本无垢,那么再看向平凡,或许其鲜彩的光华只是被隐藏在黯淡的外衣之下,洗净便可重现。

    苏轼也曾一时兴起,拿身体的污垢来比喻自己,从词中走近,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四十九岁的苏轼正在调任汝州的途中,这一年是他人生走向高峰的转折点,此时他已意识到自己将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

    苏轼来到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因有所感想,便玩笑似地写下这首《如梦令》词。词牌是唐庄宗创制的,原名《忆仙姿》,因为嫌名字不雅,所以改为《如梦令》。大概是因为唐庄宗创作的词最后句子是“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于是拿来把它作为词牌名。

    说起来,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共存过?苏轼感叹,这两样东西在他身上都没有。他要告诉擦背的人,劳您整天挥手动肘了。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因为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如梦令

    宋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苏轼的这首《如梦令》是一时戏作,表面上写作者因受到擦背人重揩而不满,但可发现,身上的污垢与佛语中的无垢或可类比看待。作者强调自身是洁净的,没有污垢,但原本的洁净却仍要被人以重手除垢,这些比喻难免让人联想到他蒙冤被贬往黄州的情景。由此看向古今社会,蒙冤除垢的事从未断绝,因为在一定情况下,不被认可的洁净就是污垢,而并不合理的除垢也在所难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梦令 水垢何曾相受 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dn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