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是以议论人具有食欲和性欲这两个“本性” 开始的。其主要内容可以用“两个前提、三个定理”来概括。
两个前提
- 一,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 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从这两个“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 出发,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比例:食物或生活资料的增长与人口的增殖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说, 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数增长。但是,马尔萨斯并不认为这两个级数就是人口规律的反映,他提出,保持两个级数平衡的唯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的增长。他把所谓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 归纳成以下三个定理。
三个定理:
- 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 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 即“人口的增长, 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 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 即“生活资料增加, 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 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 称之为人口的均衡原理, 即“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这个原理与前两个原理是紧密相连的,它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最终将实现均衡, 但是这种均衡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种种“抑制”的产物。
马尔萨斯认为, 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因为空间和滋养物的缺乏会受到抑制, 人类的生长繁衍则会因为食物的缺乏而受到抑制。但是人类的抑制分为预防抑制和积极抑制两种。预防抑制主要是道德的抑制,即考虑到无力负担家庭而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马尔萨斯反对堕胎和避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积极抑制, 即战争、瘟疫、繁重劳动、贫困、饥荒等等,他认为, 人世间的一切灾难都是人口与生活资料均衡过程中的产物, 人类的发展也必然与灾难始终相伴。因此, 马尔萨斯也被视为对人类社会前景极度悲观的人口学家。
从人口原理出发,马尔萨斯还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推论:
- 第一, 平等制度不可能实现。他抨击社会改良派建立平等制度的主张, 认为这种制度既是不理想的, 又是不现实的, 理由是: 平等状态不适应于刺激人类努力上进, 难以克服人类好逸恶劳的恶习; 因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 经过一段时间一部分人必然要丧失生活资料,平等即被打破了。他认为不平等的制度才符合自然法则,才能最好的发挥人的能力和智慧,最有利于人类品德的锻炼和改进。
- 第二,济贫法的作用适得其反。马尔萨斯认为,贫民是贫困的原因,摆脱贫苦的唯一方法是让大自然发挥“抑制” 的作用, 强制地实现人口与事物的平衡。1834年, 英国政府根据马尔萨斯的思想撤销了1601年以来的旧济贫法, 并制定了一项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规定: 取消一切对穷人的金钱和实物救济,让贫民到习艺所进行沉重的劳动。
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
- 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
- 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
- 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
- ④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
意义及评价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无疑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 它的原本目的是反对社会改良, 为资产阶级推卸造成社会灾难的责任。当时, 资产阶级还处在上升的阶段,大卫·李嘉图等人也持与马尔萨斯相似的人口观点。
马尔萨斯为人类描绘了一幅阴郁的未来图景: 人口增长会达到食物供应的极限, 这将引起贫穷和饥荒, 由此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马尔萨斯的理论在当时是超前的,但是,200多年前的理论在今天还是超前的, 仍有指导作用。计划生育仍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策。当想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对的,全人类正在遵循。
其实,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问世开始,就遭到了猛烈的抨击。道德论者批评他的规律的残酷性, 认为它不符合人类的永恒正义; 生物学家批评它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观点不可靠, 认为人类越文明、越发达则增长速度就会越慢。而马尔萨斯将贫困、灾难归之为自然规律,对人类的苦痛持冷漠不关心的态度,多年来更是一直受到人们的指责。理论上,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人首先是生产者, 其次才是消费者。而且, 人类能够控制人口增长, 做到有计划的生育。至于失业、贫困等等是与一定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现象, 主要不决定于人口的多少。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了马尔萨斯的荒谬, 并进一步阐释出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
但是, 不管人们把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当作指南还是靶子, 它在客观上提醒了人们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协调, 防止、抑制人口的过速增长的作用, 从而成为现代人口理论的开端。就经济学来说,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一些论点还被古典派用来论证某些理论, 如地租理论、工资基金理论(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