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多数人都有足够的条件去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取更优质的生活。但是,自身的焦虑、不满、不幸似乎远远高于我们的父辈。有人说,这是时代赋予的焦虑,实际上,这是源于生命个体的不安全感。
学校教会了我们知识,但是却没有教会我们谋生的能力。
工作教会了我们技能,但是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社会教会了我们改变,但是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进行积极的面对未来。
当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社会默认我们已经足够成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来抵御社会中的风险和艰难。
于是,我们就像一个巨大的零件,一下子投入到整个社会的运转中去,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看清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就已经被贴上了标签。
在流水线般的生活中,虽然外表完整,但是内心却充满了恐慌,不安全感就像源源不断的波浪,一层又一层。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一个更容易让自我满足的生活方式,比如变成“佛系”青年。
1.
去年十二月份,“佛系”突然成了焦点,并且成为2017年末最流行的词汇。
这个来源于日本的词汇,经过中国青年的演绎之后,形式和内容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不争不抢不上进。
很多人纷纷躺枪,表示自己就是这样的佛系青年。
因为很多事自己都没办法左右,只能用这种方式“对抗生活”。
“佛系”生活态度似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放自己灵魂的方式。实际上,在这种态度的背后是一种消极和抵触。
更不幸的是,有很多人将佛系带入了学习和工作中,学习的时候不积极,工作的时候没有上进心。
对此,主持人老梁表示“佛教本身也是积极的,也是入世的,如此消极的应对人生,根本不是佛教强调的精神。”
但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思考过“佛教”文化的内核,仅仅停留在对“佛系”的片面理解上,这就让“佛系”变成逃避社会压力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一套消极的人生观。
2.
前段时间,朋友听了一个麦肯锡公司职员的演讲,顿时觉得热血沸腾,立志自己一定要在三年之内年薪达到二十万,五年之内成为高管。
于是买了各种经管、心理学方面的书,还报了人力资源师的培训,甚至对自己未来三年的生活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其中包括了早上五点起床,中午保持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下班之后要健身一个小时,周末看书、参加培训。
这样的热血坚持了三天,第四天的时候,她就是开始嚷嚷着吃火锅。
吃火锅的时候,她满心愧疚,但是又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这种闲暇。
然而,当她回归到生活和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很多问题。
“你这个PPT做的有问题,老员工了,还犯这样的错误。”
“下午我朋友要来家里吃饭,你能不能稍微收拾一下,别这么邋遢。”
“钱是我儿子挣得,他养家、养孩子,还要满足你每月的消费,你能替他着想下吗?”
她认为自己是不争不抢不上进的佛系青年,这世界上所有的纷争都和自己没关系,结果“佛系”带来的并不是超脱和出世,而是更加糟糕的工作和生活。
3.
所谓的“佛系”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对待生活,它的核心是让身体没有痛苦,让灵魂没有烦恼,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
很多人自称佛系青年大多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是抗压能力比较弱。所有事情父母包办,受不得委屈,忍不了压力。只能选择成为“佛系”青年来逃避现实。
第二个是现实生活带来的幻灭感。当生活不符合自己预期,但又改变不了,只能通过“佛系”态度来安慰自己。
很显然对于年轻人来说,“佛系”充满了消极的生活观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已然失去了“看破红尘”的那种超脱之感。
4.
这个世界并不反感佛系青年,反感的是不求上进的青年。“佛系”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年轻人对它的错误理解。
成为看破红尘的“佛系青年”看起来好像真的是一种不争不抢的样子,实际上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性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佛系”态度的确能够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但更重要的是,在保持着“佛系”态度的同时,也要保持着上进心。
木心先生说过,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佛系”生活也应该是这样。
焦虑的时候,用“佛系”态度来了解内心的矛盾。
争执的时候,用“佛系”态度来原谅他人的伤害。
失败的时候,用“佛系”态度来自省自身的不足。
让“佛系”态度成为提高自己的途径。
年轻人,你可以称自己为佛系青年,但不能因为自己有了这样的态度,就可以拒绝长大,拒绝上进,拒绝承担责任。
因为真正的“佛系”态度,是千帆过尽之后的成熟和睿智,是心怀慈悲和善良的心胸,是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的生活态度。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号:自由与爱之地(F-and-love)

自由与爱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