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第一阶段,作者把它称为“月晕”,也就是说像月亮反射阳光而晕开的光线一样。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没有看到真正的光源。但是月亮反射的这些光线,也已经能让我们略微窥见亲密关系的真正潜力。
我们为什么喜欢上一个人?
近代心理学认为,基因决定了我们会对基因相似度更高的对方产生吸引力。我们往往会通过对对方身上味道的喜欢程度来识别哪些人与我们的基因更具有相似性。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率先诱发了我们身体的反应,比如在一座悬空的吊桥中间,我们在呼吸加重、心跳加快后见到另一个人,就会更容易把这些身体讯号误认为是一见钟情的喜欢。
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喜欢上一个人其实是跟自己有关。即“我爱你,与你无关”。
作者还给出了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我们被某人吸引,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是由于对某种情绪上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来源于孩童时期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愿望。这些我们从小就想要得到的或者实现的东西,并不随着年纪增长而被遗忘,而往往慢慢的在身体里发芽,我们会逐渐开始构思出一个能够满足需要的方式,甚至是能满足需求的那个人。那个人,就是梦中情人。这个人可以无视我们的缺点,绝不伤害我们,会永远支持我们。
这个人需要我们的程度,和我们需要他一样多。我们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
因为如果没人觉得我们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于是,我们带着所有的情感、幻想和无数没被满足的需求,展开寻觅之旅,希望找到一个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绘制我们梦中情人蓝图的,正是我们孩童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归属需求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
一方面,你希望自己有所归属,你期待有人能像最初印象中的母亲一样,无时无刻都给你一个温暖的怀抱。
另一方面,你也希望有人能够重视你,把你深深的记在心里,你对他而言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取代的重要。
这些需求,梦中情人都会实现。但在现实中,这种要求就过于的苛刻。按照梦中的情人的标准去寻找伴侣,你慢慢就会发现你的需求并不能绝对的得到满足。
你可能会一边向伴侣提要求,以爱为名将伴侣向着梦中情人的模样进行改造,另一边被理想破灭的失望,甚至是憎恨包围。
作者提到他跟妻子的例子。当他们之间有矛盾时,他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他惊讶地发现,很多不开心的原因是沉睡多年的需求。
作者希望妻子能时刻证明她爱自己,并且需要她持续安抚自己的不安全感与无力感。他的潜意识认为,只要妻子对他伸出手、拥抱他,或是让妻子保证一直会爱他,作者才会觉得被爱且得到安抚,不会再感到无助。
但不幸的是,妻子并不会读心术。她也不可能满足作者情绪上的无度需索。这也并不是妻子的责任。
但在妻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之前,作者都无法快乐起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
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有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当我们对伴侣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
其实,答案应该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侣抚摸你、记得你的生日、约会时不要迟到或是陪你逛街等。
就像和爱人约好七点见面,他却八点半才来,我当然会不高兴,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她迟到,而是他让我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专注在守时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是给我一个对她发脾气的借口,而我真正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
这时不妨自问:“我真正想要他给我的是什么?”你会发现,我希望他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他愿意为了我而守时,甚至早到。
想要安全的度过“月晕现象”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学会放手和接受。放手,不仅仅是将伴侣放手,而是放过自己。
这里的放手,是告诉自己要从被自身需求盲目主导的过程中抽离出来。
要意识到,需求不可能被百分百的满足,即使真的被满足,你也并不会真正的快乐,因为完全奉承你的伴侣,更像是一件在为了你服务的附属品,缺少个人独立的思维。
要认识到,伴侣也只是一个跟你一样独立、完整的个体,会哭会笑的普通人。他可以有很多你没有意料到的小缺点,但是他也会有更多让人惊喜的优点。当你放开了这些需求后,你就能慢慢的接受对方的不完美。
接受对方的不足,其实也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真正你所需要追求的一切,最能够满足你自己的需求的,一直都在你心中,就在你手里。放手和接受,让你跟另一半更自如的分享对方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