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飏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他最后被灭三族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他站在曹爽一边,结局也是注定了的。
在《魏略》中记载:“邓飏字玄茂,邓禹后也。少得士名于京师。明帝时为尚书郎,除洛阳令,坐事免,拜中郎,又入兼中书郎。初,飏与李胜等为浮华友,及在中书,浮华事发,被斥出,遂不复用。”
没想到的是,明帝驾崩后,小皇帝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邓飏被任命为颍川太守,不久转大将军长史,迁侍中、尚书。简单来说,邓飏成了曹爽的党羽。
当时,曹爽权倾朝野,他的党羽有: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人。其中何晏、邓飏、丁谧等合称台中“三狗”,时人骂何、邓、丁为“台中三狗”,有“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狙囊”之语。他们动不动就弹劾别人,很多人因此遭殃。“飏为人好货,前在内职,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飏,故京师为之语曰:‘以官易妇邓玄茂。’每所荐达,多如此比。”包括把郭太后软禁起来,也是他们的主意。因此,司马懿特别痛恨他们。“奏使郭太后出居别宫,及遣乐安王使北诣邺,又遣文钦令还淮南,皆谧之计。司马宣王由是特深恨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11209/864fc1a7fe3920a6.png)
邓飏还在正始五年(244年),怂恿曹爽伐蜀,司马懿劝谏曹爽不听,执意前去。结果大败而归。“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爽不悦,乃引军还。”
正始十年(249年)初高平陵之变发生。“十年正月,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奏爽曰:‘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黄门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闻知。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根据槃互,纵恣日甚。外既如此,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侯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枉言?昔赵高极意,秦氏以灭;吕、霍早断,汉祚永世。此乃陛下之大鉴,臣受命之时也。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爽得宣王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说爽,使早自归罪。爽于是遣允、泰诣宣王,归罪请死,乃通宣王奏事。”司马懿逮捕黄门张当,因为这个太监张当将先帝曹叡的才人张、何等私下弄出宫送给曹爽玩弄。于是,张当被严刑拷打,“遂免爽兄弟,以侯还第。初,张当私以所择才人张、何等与爽。疑其有奸,收当治罪。当陈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于是收晏等下狱。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爽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讬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总而言之,邓飏就是因为“谋反罪”被夷灭三族,当然了,真正原因是他站错了队,站在了曹爽那一边。本身邓飏已经被魏明帝曹叡遗弃、禁用,却被曹爽拿来用为亲信,已经属于万幸,但他不知道明哲保身,自取其祸,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网友评论